即墨地处胶东半岛,东临黄海,南濒崂山,古称“形胜为东方冠”。地灵人杰,物华天宝。即墨黄酒指的是产自即墨的黄酒品类,是我国北方黄酒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食品工业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据《即墨县志》和有关史料载,公元前722年(春秋时期),即墨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富庶繁华之地,并出现了最早的黄酒——“醪酒”。盛唐时期,当地人发现喝醪酒有舒筋壮骨之功效,美其名曰“骷髅酒”。宋代以后,即墨“老干榨”黄酒已成长为一大产业,黄酒坊、黄酒馆遍及城乡。明弘治年间,即墨文人蓝田建立“即墨妙府酒坊”,查考古典遗训,聘请本族即墨黄酒工艺宗师依据“古酿六法”归纳总结、充实完善酿造技术和工艺方法,从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即墨黄酒酿造技艺,使北派黄酒技艺发扬光大。至民国21年(1932年)时,即墨已有黄酒作坊500多个,年产量50万公斤。新中国成立后,在厂房扩建和技术改造背景下,即墨国有黄酒企业产能快速提升,品牌美誉远播东南亚各国。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轻工业部出版的《黄酒酿造》一书载:“长江以北,以山东省黄酒生产为最,而即墨黄酒尤负盛誉。”而日本出版的《最新化学工业大系全书》则称:“中国北方黄酒——即墨黄酒最为著名。
即墨黄酒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和典型的地方风味,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和赞誉。其传统酿造工艺历经数千年实践,逐步形成独特的手工酿造技艺,在中国黄酒中独树一帜,被誉为“黄酒北宗”。
在实干中成长的行家里手
中国酿酒大师、即墨黄酒传统酿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山东即墨妙府老酒有限公司创始人于秦峰从业40年来,焚膏继晷,挖掘梳理北派黄酒历史文化,引导企业严格遵循即墨传统黄酒技艺组织生产,在继承中大胆创新,不仅做大叫响了“妙府”品牌,而且制定了北派黄酒生产标准体系,引领即墨黄酒产业实现了集群化发展。
1979年10月,17岁的于秦峰在全县统一招工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调剂到了全县最好的企业——即墨县黄酒厂政工科。按照“新员工必须先到生产车间实习锻炼”的要求,他被分配进了黄酒厂生产车间。在传统酿造技艺师徒传承的形式下,于秦峰白天跟随张信根、张廷智两位师傅手把手学艺,晚上则待在宿舍里撰写技术要领、心得体会。师傅们毫无保留传授技艺,他无一遗漏勤学苦练,因此熟练地掌握了烧火、铲糜、糖化、发酵、榨酒、酵母、制曲系列酿酒技艺。在生产一线,他挥汗三载,先后干过老酒烧火工、糖化工、榨酒工、制曲工和化验员。
1982年3月,于秦峰调回厂政工科。离开生产一线,他有了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于是,如饥似渴,边工作边“充电”,通过短期脱产面授和学期函授等形式,他先后到无锡轻工学院黄酒大专班、中国人民大学食品营养系、青岛第一轻工业学校食品工程专业、北京经济大学、天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班、清华大学酿酒高级职业经理培训班等接受系统学习,拓宽视野,增长才干。
1983年10月,得益于“四化”干部队伍的选拔培养政策,于秦峰被选调到厂质检科并兼任即墨黄酒研究所副所长。翌年6月,他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脱产进修。期间,有幸与常来授课的著名营养学家、陈云同志夫人于若木相识。此前,把老酒酿造传统工艺琢磨透,干好这个行业,是于秦峰的奋斗目标。此时,他意识到了身上还肩负着一种重任,即继承、保护和发扬光大中国黄酒历史文化遗产。
因为有生产一线三年的实践和后期的系统理论学习,1984年,于秦峰考取了山东省评酒委员;1988年,他又考取了国家级黄酒评委;1989年8月,于秦峰被即墨市工委任命为技术副厂长、厂总工程师;1991年10月,他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聘为全国黄酒考评专家组成员,是五位成员中最年轻的,也是山东省唯一的全国黄酒考评专家。
“南绍兴,北即墨”,中国黄酒两大流派中,北派黄酒的史料记载甚少。即墨是四千多年的古城,黄酒史料肯定丰富浩瀚,只是无人收集整理,致其像断线的珠子,散落湮没在乡野民间。在学习和研究技艺时,于秦峰决定身体力行,用心挖掘梳理北派黄酒文化。为此,他查考了明清时期多种版本的《即墨县志》和即墨周边地区相关史料文献,并多次奔赴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详细了解南派黄酒文化挖掘保护的相关做法,写下了十余万字的笔记。
于秦峰对“仙酒”“珍浆”“醪酒”和战国时期田单大摆火牛阵、即墨大夫、秦王李世民东征在大庙山用即墨妙府老酒犒劳将士、田横五百士万斛涛头自刎殉国、明弘治年间即墨诗人蓝田兴建“妙府酒坊”及“枯露酒”“老干榨”“石上开樽有浊醪”等历史典故、与即墨黄酒相关的珍贵遗存深入发掘、整理和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他撰写的《即墨黄酒历史渊源》等诸多以解析北派黄酒文化和营养分析为主的文章引起业界关注。
就在于秦峰心无旁骛,沉浸在爬梳、挖掘、整理、总结、提炼中国北派黄酒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时,外部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
1992年7月,于秦峰因工作之需调到即墨市政府管理部门,突然一下子离开了钟爱的老酒行业,内心一时彷徨迷茫:是在新单位新领域从头再来,还是在熟悉的老酒行业另起炉灶?权衡再三,他坚定地选择了后者。他相信,只要掌握全面过硬的老酒生产技术,又能恪守老酒传统生产工艺——“古遗六法”,牢牢遵循“斤米斤酒”这一古训,在消费者购买力快速增长、保健意识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即墨传统老酒就能够做响做大。
基于此认识,1993年3月,于秦峰义无反顾辞去公职,在生产场地、启动资金、生产设备均有着落后,他开始思考商号,决定从沉睡的即墨历史文化中寻找。
有史料载,明弘治年间,即墨诗人蓝田入仕后出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后因贪官污吏攻击被贬还乡。回到即墨后,蓝田建起“即墨妙府酒坊”,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操作工艺,生产出的老酒醇香细腻,口感绝佳,是即墨老酒中的上品。20世纪40年代末,由于时局动荡,即墨酒坊大多萧条,而妙府酒坊依然屹立不倒,历史传承竟长达1400年!“妙府”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因注重工艺品质而广为流传,以此作商号,为市场所认可,可事半功倍。于秦峰果断地选择了“妙府”,并注册了“妙府老酒”商标。1993年12月,山东即墨妙府老酒有限公司成立,于若木欣然题写了公司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