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深夜,王老走完了她93年的人生历程。
王老的一生丰富多彩。2010年8月,王老在一次聚会上曾总结她一生的三次创业:一是在1949年参与创建了华北酒业专卖公司实验厂(红星酒厂的前身),后担任了企业的技术厂长;二是在1955年参与创建了北京东郊葡萄酒厂,成为该厂的首任厂长;三是在1992年参与创建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担任副秘书长。但王老却多次讲: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是我参加过开国大典!可惜,她在国庆七十周年的前夕离开了她所挚爱的祖国。
泪眼婆娑地望着王老的遗容,她的奋斗史又在我脑海中闪现。
一生有幸——参加了开国大典
1949年1月31日北平(北京)和平解放,人民政府决定对酒类实行专卖,同时筹建华北酒业专卖公司实验厂。建厂宗旨是:总结传统酿酒技艺,改变生产落后状况,节约酿酒用粮,尝试机械化生产。对厂址的要求是:考虑酿酒特点,不能离城区太近;为了工作方便,也不能离城区太远。
1949年5月6日,王秋芳和5位男同事各自骑上自行车,驮上半袋子面,从位于宽街北兵马司的专卖公司出发向东疾驶,去寻找建厂的厂址。出了朝阳门顺着坑坑洼洼的碎石铺就的路,来到八王坟路口西南角(如今的现代城),只见荒草丛生,坟茔座座。但这里背靠通惠河,又有几间破房和畜圈可以利用,大伙儿一合计,决定就在这儿建厂了。(后来了解到,这里是原日伪时期的牲畜屠宰场。)
到了晌午,肚子饿得咕咕叫。几个人四处踅摸,从破屋里找来一口铁锅,用碗从河里舀来水放进锅里,又捡些树枝架在锅下面,点上火,把面倒进锅里搅搅,再撒把盐就做成了疙瘩汤,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儿。
王老对这顿“野外餐”念念不忘,她动情地对我讲:“这酿酒征程第一餐,成为几十年来我们艰苦创业的动力!”
实验厂成立不久接到重要通知,要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生产出献礼酒。但当时的厂区,半人高的荒草遍地长着,几间平房是仅有的建筑物。一切从零开始,员工们把门板当床、把马棚猪圈改成宿舍,支起柴锅算是食堂。一天三顿窝窝头,个把星期改善一次伙食。工作上没有上下班之说,干到不能动弹为止。一个月休息一天,走到城里推个头、洗个澡。每月的工资就是几十公斤小米儿。
我曾问王老:“当时那么苦那么累,您一点儿都不怕吗?”
王老回答:“当时大家热情都很高,要为新中国建设出点儿力,所以没有喊苦嚷累的。但要说害怕啦、畏难啦一点儿都没有那也是假话。”
“当时最怕的是虫子。因为环境差,虫子特多。有一回,一条蚰蚓爬进一位同事的耳朵里,疼得那个五尺高的汉子直蹦高。我打小就怕虫子,更是格外加着小心。每天睡觉前,我先打着手电,把蚊帐和被褥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搜查一遍,看看有没有虫子。然后钻进帐子里,用针线把蚊帐和褥子缝得严严实实才敢睡觉。等早上起床时,我再把线拆掉。”
“最难的是不方便。过去白酒业有个规矩,女人不准进酒坊。原因呢?一是把女人当作不祥之物,认为女人进来会少出酒;二是酿酒的酒房温度高,工人劳动强度大,出汗特别多,干活儿不穿衣服。后来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块围裙遮羞,有的人也不系。我那时20岁出头儿还没结婚,但作为化验员又必须到酒坊去取样品化验,所以感到特别不方便。每次取样时都犯怵,不好意思,不去又不行。情急之下想了一个招儿,离酒房挺老远,我就扯着嗓子大声吆喝,让里面的一个人穿上衣服出来把酒样交给我。后来,情况就逐渐转变了。”
作为北京白酒业第一位女职工,王秋芳巾帼不让须眉。他和男同事一样起早贪黑、摸爬滚打,挖窖池、装甑锅、育酒曲,终于在1949年9月生产出第一批瓶装红星二锅头酒,作为迎接新中国诞生的献礼酒。
由于完成任务出色,1949年10月1日,王秋芳等三十多名实验厂员工被批准参加开国大典,成为新中国诞生的见证者。
当日凌晨2点,参加大典的员工就起床了,每个人都穿上最好的衣服,带上点儿吃的,向天安门行进。走到东单时看到马路上摆好了待阅的坦克、炮车以及骑兵。从上午一直等到下午3点,当听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日成立了”,大家忘记了渴忘记了累,连蹦带跳,欢呼声响成一片!
王老自豪地说“我们当时站的位置,就在天安门广场的东边,南池子的南口。这是我们付出这么多劳动克服这么多困难后,得来的荣誉和成果。所以,我们感觉非常的光荣非常的激动!参加开国大典,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
一次创业——改造传统白酒生产
建厂初期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将二锅头传统技艺进行科学总结,实现二锅头酒生产的规范化。为此试验厂成立了研究室,由王秋芳负责招聘人员、购置化验设备。工作的内容,就是采集二锅头生产流程的各项基础数据,把酿酒技艺从以技师经验为主转变为科学控制为主,以保证二锅头酒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
王秋芳同工人技师一起酿酒,从原料粉碎、酒曲制作、粮食蒸煮、入池发酵、酒醅蒸馏、品评勾兑等各个工序,总结传统的眼观、鼻闻、手捏、脚踢等技艺所对应的酒精度、水分含量、入池温度、发酵时间等。每一组数据的完成都要反复取样、化验、对比、分析,王秋芳最终总结出一个规律性的工艺流程方案,起草了《传承北京二锅头的分析方法及产品质量标准草案》,实现了以科学化的生产代替经验型的生产。二锅头生产由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王老也成为传承创新二锅头技艺的一代宗师。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