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孔府宴酒25年以来的风风雨雨,从名噪一时到如今只有一位买家参与竞拍,甚至会面临流拍的尴尬境地。而其产权的不明晰、或是已经被他人征用等问题导致后续问题依旧严峻。
曾经作为山东本土品牌,孔府宴酒在当时厂长江廷华的带领下,凭借着其眼光精准、独辟蹊径的宣传推广迅速打开了市场,销售额猛增。不仅牢牢扎根在山东,就是在西安、武汉、哈尔滨、长春、沈阳等东北、西北、南方的几大城市也迅速张开了手脚,之后拿下央视新闻联播至天气预报节目之间的时间的广告招标,豪掷30009888.98元人民币,成为首届“标王”,一时风光无二。成为标王之后的1995年头两个月孔府宴酒的销售额就达到了2.7亿元,而前一年的全年销售收入仅为3.5亿元。
这些光荣的战绩现在已经被永远尘封在历史里,如今只有70、80年代的人会偶尔想起那句广告语,“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仔细分析其在发展扩张中存在的问题,反思留给我们的教训,不难发现:
其次,就其自身而言,酒企需要全面产保护自己的商标,明确定位。孔府宴迟迟没有“重生”的原因,一个就在于重组后推出的新品不合市场定位,落后于新市场点。当时川酒酱香、浓香型白酒抓住机遇成为市场主流,孔府宴酒首创的荷香型白酒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另一点则是在20多年中,有六七家含“孔府宴”字样的公司在鱼台县成立和吊销,共同组成了“孔府宴系”导致其品牌价值的弱化。
再次,酒企要想获得长足发展,正确的领导方向、良好的秩序是必不可少的。而昔日“标王”在25年间几易产权,官司缠身,在股东激烈的角力中逐渐没落。其决策上的失误,结构调整的不力和盲目扩张兼并,也是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无论孔府宴酒是不是会再次“归来”,这些沉重的经验教训值得每个酒企反思。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