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公布的一项样本测试结果中,包括古越龙山和塔牌的3款黄酒,致癌物质EC含量每千克分别由0.2毫克至0.26毫克,刺激了消费者敏感的神经。“难道我们流传千年的国粹也出问题了吗?”
那么,EC究竟是什么东西?黄酒中的EC含量过高吗?毋庸置疑的是,各种问号让鲜为外界广泛关注的“黄酒”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业内人士指出:“此次的风险主要是大部分消费者对黄酒不了解所引起的,长远来看,这场风波恰好让更多人认知黄酒。”
名词解释:EC
EC,氨基甲酸乙酯的简称。国际上从1943年即开始关注EC。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EC归为2A类物质(即“可能令人类患癌的物质”)。
风波起源 香港消委会检测
黄酒含可致癌EC
黄酒,作为中国的民族特产,一直是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千百年来,无论是单纯的品酒、佐餐还是药用保健都备受人们青睐。但由于“黄酒”源于江浙地区,广东地区消费者对黄酒的认识一直不深。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致癌”风波却将这个年产量仅百余万吨的酒类产业推向风口浪尖。
在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抽样检测中,对包括16款绍兴酒(包括花雕、女儿红、加饭酒、黄酒)、8款糯米酒及12款梅酒产品的检测报告中显示,绍兴酒样本的氨基甲酸乙酯(下简称EC)含量为每千克0.08毫克至0.26毫克;糯米酒样本为检不出至每千克0.07毫克;梅酒样本为每千克0.01毫克至0.15毫克。据了解,200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EC评估,将其由第2B组(“或可能令人类患癌的物质”)改为第2A组(“可能令人类患癌的物质”)。就此,包括涉事的古越龙山、塔牌以及行业协会均一再强调EC是黄酒天然发酵产生的,并非人为添加,而且EC含量还低于欧盟标准。
关于食物中的EC含量,目前香港没有特定的规管限量。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