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多月就起草了一份塑化剂标准,这么短的时间里,制作并出台一份放宽的塑化剂标准,如此为酒企护航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吗?这是对消费者健康负责的态度吗?
去年的白酒塑化剂事件至今余波未平,近日各大媒体又在热议塑化剂国标一事。对此有感,不吐不快。
标准永远滞后于行业发展
想认清白酒塑化剂国标,首先要认清两个基本常识:一是标准永远滞后于行业发展;二是标准永远在发展中不断补充和调整。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一定是先有首创企业发展,一批企业跟进,从而共同开创出一个全新的产业。在此过程中,一定是没有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GB)的,只有企业标准(QB)。电动车、速冻食品等行业都是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由行业协会和质检部门牵头,会同规模以上企业起草相应的标准,并顾及到不同规模企业的承受能力,反复探讨、争议后才正式发布。
公众和媒体一定要认清这一点,才能有助于我们正确、客观地看待不同行业基于新的检测技术的进步而发现的新问题。
塑化剂是个案,不涉及白酒行业的根本
塑化剂事件爆发第二天,我在个人微博中就提出了“塑化剂背后的真相推演”,直指这是机构针对资本市场而非消费市场的计划,在九月份就已策划好,只是考虑到临近十八大,恐舆论上不合时宜,因而推迟到了央视广告招标的次日。从时间节点、网络发动、水军跟进、传统媒体跟进、防御和狙击不同声音等方面无一不是精心策划,通盘布局。
与奶粉事件不同的是,由于白酒的传统性和不可替代性,该计划无法针对消费市场,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资本市场。
因此我预测了“选定目标企业、选择负面消息、卖出股票、舆论发动、打压股价、逢低回购、资金离场”等融券交易的做空步骤。后来的发展一步步印证了我的预测,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酒鬼酒五只股票在前后四十天的融券交易额放大了四倍。
在塑化剂事件不断发酵的过程中,我曾多次呼吁,作为最传统最民族的国粹产业,白酒行业的发展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但事情的发展还是出乎我的意料。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仍然坚持认为,这是个案,没有动摇白酒行业的根基。
既然是针对资本市场的个案,我们还有必要继续对此议论下去吗?所以这两天看到相关消息后,并没有转发和评论。但看到更多的媒体在跟进,更多的所谓专家在发言,更多的记者带着立场和观点在采访,才再次谈及此事。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