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曝光了天猫、京东等知名电商售卖假“赖茅”的现象之后,多年持续的“赖茅”热逐渐消退。但在这场众酒商争食“赖茅”乱象带来的财富盛宴中,成百上千家酒商都在宣称自己是“正宗”赖茅。“赖茅”到底从何而来?又何以变成今天这个含混不清的状况?
赖茅前世
提到“赖茅”酒,不得不提赖永初。如果没有赖永初和他的姓氏,或许就没有“赖茅”这个名称。
“赖茅”酒创始人赖永初之子贵州赖永初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赖世强回忆,1938年,茅台镇“衡昌”酒坊面临发展危机,他的父亲赖永初出资6万大洋作为投资股金,合股经营“衡昌”酒坊。同时,将始创于1862年的茅台镇“衡昌”酒坊作价大洋1万5千元,将仁怀境内的三合锡厂作价5千元,合计2万元作为投资股金,总计合成资本大洋8万元,成立了“恒兴实业公司”,赖永初担任经理,原恒兴酒坊创始人周秉衡任副经理,开始发展起了自己的实业。
1941年,赖永初个人出资收购完他与周秉衡、贾文钦开设的茅台“恒昌酒厂”,改名为“恒兴酒厂”,独资经营生产恒兴茅酒。
茅台镇特有的地理、自然气候等条件,为酱香白酒的酿造,提供了不可复制的地缘条件。茅酒,就因这一特有的地缘条件配上特有的酿造技术,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而任何有影响力的地域品牌诞生,都极有可能产生赝品。
20世纪30、40年代,茅酒赝品充斥市场。这时茅台镇两大酒坊华家“成义”生产的“茅酒”和赖永初“恒兴”生产的“茅酒”,都受到“茅酒赝品”的冲击,赖永初决定更换商标。
赖世强告诉记者,他的父亲赖永初在一次办事途中,在遵义城区碰见几个酒民在划拳赌酒,多喝了几杯而打起了“酒官司”,面红耳赤地争执起来。其中一人到:“输不起,变狗爬,你还划什么拳?”,另一个涨红了脸,口沫四溅,拍桌大嚷:“老子赢你的‘快发百万’,硬要赖毛(遵义化意思叫耍赖皮),是哪个龟儿子输不起?”
赖毛?赖茅!源于对市场的悉心研究,赖永初听到“赖毛”二字,顿时灵感喷涌。“赖”姓与“茅”台,这是多么好的组合啊!赖永初帮他们把这一桌的酒饭钱付了,劝几个爱酒的男子不要吵。
接下来,赖永初将恒兴茅酒改叫“赖茅”。
赖茅商标
有了好名称,仅仅是做好这一品牌的第一步。当时在省内乃至国内享有名气的商人赖永初,肯定不会放弃将“赖茅”品牌做到极致的机遇。
随后,为保护自主品牌,赖永初将商标寄到香港,印制了20万套,加上“科学研究”几个字进行注册,并请律师马培忠为常年法律顾问,每年付500大洋的保险费,由律师登报申明以负法律责任,并装了一批小瓶赖茅酒,通过其派驻全国各地庄号多达106人的经理,在全国的机场、码头等地赠送,迅速扩大了赖茅的影响力。
由此,“赖茅”这个品牌,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响遍大江南北。
“父亲创造这一品牌,这是铁打的事实!”赖世强说,在业内,不可否认赖永初创造了“赖茅”酒这一酱香白酒品牌。赖世强表示,当时赖永初认为机不可失,马上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庄号,站稳市场的同时不断开拓市场,到贵州解放初期,“赖茅”酒年产已达10万多斤。
1953年,仁怀市三大酒厂“恒兴”、“成义”、“荣和”正式合并转为国营茅台酒厂,即以前的“赖茅”、“华茅”、“王茅”,合并为“茅台”。赖世强说:“恒兴酒厂成了茅台酒厂的第一车间”。
上世纪90年代,茅台集团向国家工商总局报告,国家工商总局曾通过发文的形式保护已注册的“赖茅”商标。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