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宏观经济放缓,“三公”消费受限等外部原因,难道是酒窖这种体验为主的商业模式出了问题吗?
带着上述疑问,记者进行了多方调查,力争勾勒出酒窖关门潮背后的复杂原因。记者试图梳理出一些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的普遍程度,做了非平行排列。
租金成本大,吃掉零售利润
随着房价的上涨,酒窖专卖店的开店成本越来越高,其中日渐高企的房屋租金成为了酒窖经营者们最无奈的事情之一。业内人士认为,是地产行业利润吃掉了酒类零售行业的利润。
“现在的房东金融意识很强,购买商铺投入了很多资金,如果租金不上涨的话,不如把买商铺的钱拿去做民间借贷,收取2、3分的利息。我们在市区一家店因为三年租金到期,续约时房东把租金涨了一倍,我们只有停止续约,关闭了这家店。”成都百酒汇连锁总经理潘刚向记者透露了他们关闭城南“富人区”一家门店的原因。
转租费是很大的一笔贫担,任职成都1919连锁副总的成都葡萄酒协会秘书长吴忠曾坦言当年在开发店铺时的困惑。但他分析,到一定的时候,这个问题会反应倒逼到地产行业,百业凋敝,怎能房地产行业一业独好?目前房租有泡沫的店面,已经打出零转租费的招租启示,房东不如以前强势了。吴忠认为酒窖目前面临两方面问题:其一,经营本身有问题,经营压力大的店是因为装修投入太大,太过于在意体现档次,因此关店。其二,互联网影响,葡萄酒价格泡沫被挤出。
不过,在一线和二线靠前的城市,房租压力确实给很多酒窖经营者,特别是开大店、豪华店的酒窖经营者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艾桐堡(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燕坦言,现在消费者已经理性了,过大面积和装修豪华的酒窖会招致反感,消费者一定会认为经营者的每瓶酒已经把这些成本摊进去了,酒的价格必然不便宜。在“官酒”向“民酒”转变的过程中,酒窖行业需要压缩的成本最大的就是租金。
青岛葡萄酒协会副秘书长席康称,青岛当地酒商关店的在2013年也有出现,其中有一家临街的酒窖因为成本太高而关闭,关闭后,该公司把自己的地下停车场改建了一个酒窖,在此处招待客户,体验葡萄酒,成本大大节省,营业额达到了3-4千万。
以前经营葡萄酒酒窖大多走奢侈路线,现在到了生意难做的当下,经营者们不得不开始反思。“在中国,葡萄酒不像在西欧国家,不是国人生活必需品,更多的是一种嗜好品,但绝对不能理解为奢侈品。从‘官酒’到‘民酒’,从政务商务消费到生活消费,酒窖从选址定位、产品设计开发上要做很多改变。”葡萄酒营销人宋燕表示。
倚重团购,缺乏盈利模式
记者考察日前关门的一些酒窖专卖店,渠道模式单一也是致命原因。成都一家开业已达五年的酒窖一直生意红火,自2013年以来,由于过分依赖团购,营业额已经下滑五成。
据记者了解,不少投资酒窖的经营者其实没有渠道资源和客户基础,最大的信心在于有团购人脉和资金闲钱,于是在葡萄酒“暴利”谣言的鼓动下一时兴起开起了豪华有档次的酒窖。这些过分依赖团购的酒窖没有零售基础,也不懂如何经营实体店,更是缺乏行之可效的单店盈利模式。当政商团购受阻之时,这些倚重团购的酒窖专卖店便立马偃旗息鼓了。
记者2012年走访温州市场时,这个曾酒窖专卖店遍地开花的市场已经有一半关门歇业。因为这些投资者很多是业外人士,不懂酒窖经营管理,只想着靠企事业单位团购,这在经济行情向好的时候可以维持,但当温州经济首当其冲遭遇下滑,民营企业主们困难重重时,酒窖生意便急转直下。没有了团购的支持,零售又无从谈起,关门减少亏损就成了最终的选择。
事实上,像温州这类过分依赖团购、渠道结构单一的酒窖在全国都有,大多数都没有良好的单店盈利模式。在这类经营者的思维里,开酒窖就是一个展示形象和实力的方式,能不能通过酒窖的销售赚钱则没有认真思考过。
战略冒进,资金链断裂
为什么有那么多酒窖专卖店在这个时期集体歇业?那是因为他们在开张之时就没有想好如何才能长久久经营下去。这些倒下的酒窖,往往是因为前期过意乐观,盲目扩张过快,装饰豪华,资金链断裂。
“本来,做连锁有开有关是正常的现象,但是这一波关店潮主要源于战略上失误,主要是经营者的贪欲。”广州俊涛连锁的总经理张健伟告诉记者。张健伟比较认同的观点是,经济好的时侯一些经营者拼命扩张规模,忽视单店盈利。产品策略上非常激进,一味追逐名酒、名庄,囤货,如今行业遇到深度盘整,资金链断裂就造成了关店潮现象的出现。
“2012年开业曾风光一时,装修豪华,面积达五千平米以上的合肥欧堡万国酒窖目前已经关门。门口贴着法院的封条,据说是欠着供应商和银行的款。”合肥一位进口酒商2013年6月曾告诉记者。
“一些酒窖经营者还保持着奢华的形象,洒窖门口故意摆放几辆豪车,在现在看来,这样做已经非常不合时宜了。”郭福生指出。
相关阅读:
酒窖关门潮(一):全国各地酒窖现关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