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字:江、山、酒、港。”在主题为“城市发展与创新驱动”的C21(2013)圆桌对话中,泸州市副市长刘云用四个字总结出五年后泸州的新貌:五年后,泸州将建设成为江城、山城、酒城、港城。
去年末,泸州已成功建成“双百城市”。在此成绩上,如何更上一层楼构建更加科学的城市体系,让泸州的城市化更具特色,让老百姓分享发展的红利?刘云分享了酒城泸州的亮点和路径。
全域规划“一主四附多点”布局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我国发展到了依靠创新驱动的阶段,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成为新课题,在17日的圆桌对话上,几位市州领导畅谈新形势下城市发展与创新驱动的关系。
2012年泸州人口突破了100万,建成区面积也突破了100万,获本轮对话主持人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盛赞“泸州是一座成长的城市”。成长之后的泸州,在未来的建设中如何构建更加科学的城市体系,让泸州的城市化更具特色,让老百姓分享改变的红利?”
“泸州是我们C21 最南的一个城市,地处川滇黔渝接合部,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定位,要把泸州建设成为川滇黔渝四省市接合部的区域中心城市。”就如何将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和大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这一课题,刘云表示,从我们中心城市这一块来说,作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首先是强化规划。“去年我们已经超过了一百平方公里,一百万人,进入了特大城市的行列;同年省政府批复了我们到30年的城市总规划,到30年我们的城市规模是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00万人。”刘云说。
刘云在发言时指出,在推进城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的同时,泸州还对全域的城镇体系规划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析,按照“一主四附多点”的城镇空间布局对全域的城镇体系进行了规划:“一主”即中心城区,“四附”就是四个县城,“多点”指的是以省级重点小城镇和市级22个重点小城镇为骨干、100多个乡镇为基础的城镇空间布局。
三产联动 一瓶酒带动一片农村
“推进新型城镇化应该说是新型城镇化带领下的统筹城乡发展。”刘云说,“中国的发展一方面要靠新型城镇化来推进城市的建设,另一方面还得强力抓新农村的建设,只搞一头也不行,在这个方面我们泸州进行了有力的探索,统筹城乡、两化互动、三化联动。”
依托老窖集团,酒城泸州打造了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通过践行一二三产联动,带动了五平方公里的一个区域的发展: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一万人左右,去年产值达到了两百多亿;园区带动其所在的小城镇—江阳区黄舣镇的建设发展,同时带动周边新农村的建设。即,依托名酒—泸州老窖,带动名园—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和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促进名村—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通过“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的发展,催生了一片红高粱、一座新农村、一艘白酒产业“航母”。
“也就是说,我们凭借一瓶酒,构建一个园区,带动一片农村,真正的实现一二三产联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这样一种模式。”刘云说,这种模式在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工作会上作为一个现场参观点,进行了参观,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关心。
五年之后 泸州建“江山酒港”四城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绘,酒城泸州五年之后该是什么样子?对话趋近尾声,主持人肖金成给对话嘉宾们出了一个“难题”。
“四个字:江山酒港。江就是江城,山就是山城,酒就是酒城,港就是港城,江山酒港四城。”刘云简要的回答秒杀全场,在场来宾们报以热烈掌声。
“泸州是有基础的。”刘云说,泸州的城市区位有优势,地处川滇黔渝接合部;泸州的产业也有基础,就整个工业布局来说,食品主要是以酒为主,泸州老窖、郎酒两大国家名酒支撑着食品工业,能源、化工、机械使城市有了产业的支撑,加上现在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大力推进临港经济的发展。
泸州位于长江、沱江交汇处,长江黄金水道这一经济大动脉为泸州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泸州港作为四川首港,是我省唯一的全国28个内河港口和国家水运二类开放口岸,目前,泸州港集装箱码头港区面积突破1000亩,年吞吐能力达到了100万标箱和30万辆滚装商品车。去年,在全国航运吞吐量整体下降的情况下,泸州港集装箱码头吞吐量一路上扬达到了135190标箱吞吐量,占了全省总量的84.6%。
“作为‘四川首港’,泸州依托铁水联运、公水联运,泸州港将为成都经济区乃至大西北经济区的水运发挥作用,成为一个物资集散地。”刘云认为,五年后,江、山、酒、港四大特色优势将彰显得更加充分,泸州将建设成为江城、山城、酒城、港城。
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