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业动态 ┊ 酒市营销 ┊ 酒界风云 ┊ 杯酒人生 ┊ 健康养生 ┊ 鉴别品评 ┊ 美酒美图 ┊ 酒展会讯 ┊ 酒鬼杂谈 ┊ 红酒专栏 ┊ 老版首页
    中国酒文化网 > 酒业动态 >   search 中文域名“中国酒文化网”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 王文哲 题写
相关文章
·电商持续发酵 酒企激辩酒类电商
·宜宾市长:推进五粮液国企改革
·酒行业依然深陷泥沼 酒类流通连
·全球葡萄酒拍卖市场向好 波尔多
·深圳口岸实现进口葡萄酒产地鉴定
推荐文章
·进口酒缘何在华"贱卖" 市场快速
·国内葡萄酒巨头扎堆杀入进口酒市
·部分酒企淡出全国糖酒会 业内称
·国家级放心酒示范店公布
·酒鬼酒一季度业绩预增820%-1127%
最热文章
·2013年白酒行业三大发展特点
·“枝江印象”专卖店华晟商行隆重
·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酿酒大师、首
·中国酱香白酒的市场前景及应对策
· 安宁烧酒,源自宜宾
·高端新品枝江“楚天神韵·大师原
·百威成世界杯官方赞助商
· 啤酒二氧化碳的控制措施
·联想控股全面披露酒业布局 “丰
·重庆:餐馆出售自制酒最高罚5万
旗帜广告位
“最严禁令”能否革除“官酒之弊”
2018-07-22 23:10 作者:责任主编  来源:中国酒文化网  点击:

为了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管住“舌尖上的腐败”,全国多地出台“禁酒令”,严禁党员干部工作日午间饮酒。一些地方更是亮出“禁令' target='_blank'>最严禁令”,凡是公务接待一律不准饮酒。(1月20日 人民网)

在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规矩”,酒桌也成为了一个联络的场合、公关的平台。尤其是在官场,在“接待就是生产力”、“酒场就是战场,酒风就是作风,酒量就是胆量,酒瓶就是水平。”的沉疴陋习之下,“上午像包公,中午像关公,下午像济公”——这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段子成为了一些“迎来送往”干部公务接待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大部分干部是不愿意去参加这种酒局的,喝多了伤身,而且还有成为“烈士”的风险。从早年的京城处长醉死重庆合川、安徽潜山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因接待醉死,到去年黑龙江省镜泊湖风景区东京城林业局党委书记因公款宴请上级而醉死,再到今年湖北恩施州来凤县地税局干部肖某在陪餐后因酒后呕吐窒息死亡、安徽祁门县公安民警朱璘陪领导“交流学习”期间醉酒摔死……劝酒的、被劝的其实都不愿多喝,但又怕被误认为不尊重对方。

“公务接待一律不准饮酒”的“禁令' target='_blank'>最严禁令”,无疑可以成为干部不喝酒的挡箭牌,尤其是对接待任务缠身的基层干部而言,更是一种解脱和保护。那么,禁令之下,官场“酒规矩”能否真的被打破?

毋庸讳言,事实上,许多地方都曾陆陆续续出台过类似的“禁令' target='_blank'>最严禁令”,然而,似乎效果却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形势大好”。那么,又到岁末年初,随着人情往来、应酬宴请的陡然增多,各地公务接待能否真的摆脱“酒规矩”?干部能否不再为“酒”所累?在许多人看来,一份“禁令”并不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因为“一禁了之”的尴尬总是在不停地上演!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只有立法,才能保障理想不至落空,而大部分推动时代进步的法规条文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地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对于“禁令' target='_blank'>最严禁令”的最终效果,我们可以拭目以待。当然,也毋庸讳言,光有禁令没有明确监督主体和惩罚措施,确实是难以刹住不正之风,任何法规条例都应建立有效的执法管理和协调机制。因此,必须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处罚细则,并且逗硬处罚,严格追责,唯此才能从根本上革除“官酒之弊”!

东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 ↑回到页首
上一篇:国家政策对中国酒五大影响
下一篇:迁西县加强散装酒监管工作 确保消费者饮酒安全
遵从规则 拥抱“新民酒时代”
遵从规则 拥抱“新
部分酒企淡出全国糖酒会 业内称因招商功能弱化
部分酒企淡出全国糖
假葡萄酒遇苏打面不改色就露馅
假葡萄酒遇苏打面不
进口葡萄酒屡上黑榜 法国西班牙占六成
进口葡萄酒屡上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