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业动态 ┊ 酒市营销 ┊ 酒界风云 ┊ 杯酒人生 ┊ 健康养生 ┊ 鉴别品评 ┊ 美酒美图 ┊ 酒展会讯 ┊ 酒鬼杂谈 ┊ 红酒专栏 ┊ 老版首页
    中国酒文化网 > 酒业动态 >   search 中文域名“中国酒文化网”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 王文哲 题写
相关文章
·电商持续发酵 酒企激辩酒类电商
·宜宾市长:推进五粮液国企改革
·酒行业依然深陷泥沼 酒类流通连
·全球葡萄酒拍卖市场向好 波尔多
·深圳口岸实现进口葡萄酒产地鉴定
推荐文章
·进口酒缘何在华"贱卖" 市场快速
·国内葡萄酒巨头扎堆杀入进口酒市
·部分酒企淡出全国糖酒会 业内称
·国家级放心酒示范店公布
·酒鬼酒一季度业绩预增820%-1127%
最热文章
·2013年白酒行业三大发展特点
·“枝江印象”专卖店华晟商行隆重
·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酿酒大师、首
·中国酱香白酒的市场前景及应对策
· 安宁烧酒,源自宜宾
·高端新品枝江“楚天神韵·大师原
·百威成世界杯官方赞助商
· 啤酒二氧化碳的控制措施
·联想控股全面披露酒业布局 “丰
·重庆:餐馆出售自制酒最高罚5万
旗帜广告位
保健酒成节日消费新宠
2018-07-22 17:03 作者:责任主编  来源:中国酒文化网  点击:

购买保健酒也是春节消费的热点。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在国内白酒销售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保健酒市场则显得热闹许多,具有健康养生作用的保健酒成为很多追求健康、保健意识比较强的消费者所爱。一些企业借机在保健酒市场发力,或扩大生产规模,或推出新产品。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保健酒消费成为一种健康新时尚,保健酒市场的未来发展空间很广阔。

保健酒成消费时尚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长沙多家大型超市发现,各家大型超市的保健酒种类繁多,有中国劲酒、椰岛、宁夏红等,消费者可选择的空间很大。不少酒企就同一款保健酒推出了不同规格的产品,比如,劲酒有大瓶装和小瓶装两种,小瓶装有100ml和125ml两种规格,大瓶装有500ml和600ml,还有新推出的2.5l等多种规格。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来超市购买保健酒礼盒的顾客主要是用于送礼,因此,保健酒生产商和经销商主要锁定送礼人群展开营销。1月份以来,保健酒的销量明显上升。逢年过节送劲酒,已成为广大市民的一种消费习惯。

国内保健酒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继白酒、葡萄酒和啤酒之后国内酒业市场的第四大市场。相关统计数字显示,全国保健酒市场稳步增长,目前每年有200亿元左右的成交额。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国内保健酒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据了解,在国际市场上,保健酒、养生酒、营养酒的消费量占酒类消费总量的比例约为12%,目前我国白酒的市场容量在5000亿元左右,若按12%的比例计算,保健酒的市场规模将达到600亿元左右。 ■记者 王一辰

如何选购保健酒

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保健酒产品,消费者应该如何正确选购呢?业内人士建议,重点从查看所选购的保健酒是否有蓝帽标志这一方面入手,其次要按需选购。

选购保健酒要选择带有蓝帽子标准的产品。蓝帽子是保健酒标识一个号码对应一个产品,我国保健酒属于《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管理范畴,按规定,没有“蓝帽子”标识的保健酒都属于未通过认证的产品。每个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只能对应一个产品,发现一个批准文号对应多个产品,务必谨慎。

正规的保健酒生产企业在用料上都讲究个“产其地、采其时”。为了给劲酒寻找地道的原料,劲牌公司技术人员仔细查阅《本草纲目》等中医药经典,务求找出每味原料的地道产区。从包装、贮藏到运输、仓储的全过程,劲酒以GAP国际标准为指导,严格监控每一环节,保证每一味原料的绿色、纯正和地道。

饮用保健酒须适量当然,选购保健酒的关键一点还在于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购,不同的保健酒效果差异很大,切忌盲目轻信广告购买。如若易感到疲劳,就购买抗疲劳的产品。如有病在身,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每天别超100毫升。

作为保健酒行业领军品牌的劲酒,从面世之初就开始了“不要贪杯”的健康饮酒理念的传播,建议每天的饮用量不要超过50ml~150ml。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劲酒作为保健酒,口感好,略带甜味,度数适中,如果不加控制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过量甚至超量饮用。此外,劲酒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功效、营养成分,如果过量饮用,酒精和功能分子会同时增加人体肝功能的新陈代谢负担,使得酒精得不到有效分解,导致消费者醉酒后比较难受。

三湘都市报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 ↑回到页首
上一篇:节前进口葡萄酒现白菜价低至38元 白酒5折促销
下一篇:酒企掘金“暴利”预调鸡尾酒
遵从规则 拥抱“新民酒时代”
遵从规则 拥抱“新
部分酒企淡出全国糖酒会 业内称因招商功能弱化
部分酒企淡出全国糖
假葡萄酒遇苏打面不改色就露馅
假葡萄酒遇苏打面不
进口葡萄酒屡上黑榜 法国西班牙占六成
进口葡萄酒屡上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