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的金秋十月,丰收的季节,一个阳光晴好的日子。地点,国定贫困县叙永县向林镇棉竹村。上午的阳光,给青翠的群山镶上了一道道金边,周边的村民,正三三两两向移民搬迁点走去。突然,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原来,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沈文约乔迁新居了。走进古色古香、厚重大气的“沈酒村”大门,不远处就是沈文约的新家,门上的大红对联“党恩深从此尽享农家乐趣,沈酒扶才得一揽园林风光”扑面而来。喜笑颜开的主人端茶递烟,一连声地对前来祝贺的乡亲们说:“要是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没有中国沈酒的大力帮扶,我咋个可能搬进比城里人住的还好的大房子里?我老了老了,没想到还赶上好日子了!”
镜头二:
时间,2018年1月23日。地点,叙永县向林镇棉竹村“中国沈酒希望学校”内。师生们的欢笑,驱散了山区冬日里的严寒,这是中国沈酒集团今冬第二次为中国沈酒希望学校的学生们送温暖来了。孩子们纷纷戴上中国沈酒的叔叔阿姨们送来的手套、围巾、帽子,红红的小脸蛋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勾勒出一幅幅暖心温情的画面。
镜头三:
因为尽心竭力投入扶贫,中国沈酒集团获得了一系列荣誉:
“万企帮万村”省级示范单位;
首批“四川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2017年度“百企联百村”先进单位;
泸州市工商联系统2017年度脱贫攻坚“十佳会员企业(商会)”。
沈鸿林董事长(左)为希望学校的孩子们发月饼
要致富,先修路
棉竹村移民安置点入口
中国沈酒集团为棉竹村村民捐资修建的异地搬迁住房
国定贫困村棉竹村地处乌蒙山系,一个在很多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小山村,也是国定贫困县叙永县最边远贫穷落后的村。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通讯落后。村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他们有致富的强烈愿望。
这时,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家站了出来。他,就是沈鸿林,中国沈酒集团董事长。沈鸿林找到叙永县委县政府,主动请缨帮扶棉竹村,他说:“我就出生在大山之中,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寒门学子。回馈社会是民营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我要尽我的力量去帮助他们,让乡亲们早日走出贫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沈鸿林和他的团队进行了广泛调研,周密论证,制定了棉竹村精准扶贫工作规划。而扶贫工作的突破口,就选在了修路上。
棉竹村距离叙永县城约50 公里,距离泸州市区80多公里,通向山外的路,是一条从1975年开挖的土路,“晴天满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们出趟山极不容易,山外的人也不愿进来,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限制。
中国沈酒集团“两条腿”走路,通过向上争取和自己捐出资金735万元,以惯有的“沈酒速度”快速修出了一条崭新的公路,村民们终于可以沿着平坦的水泥路阔步走出大山。
要脱贫,产业扶
中国沈酒员工和希望学校的孩子们在一起
天堑变通途
路修好了,连接外面的世界更顺畅了。但棉竹村的村民要脱贫致富,还得靠产业。而产业的发展则要因地制宜,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既要“见效快”,更要“利长远”。
根据棉竹村的实际情况,中国沈酒提出了投资10亿元打造沈酒湖AAAA级一二三产业联动扶贫示范旅游景区项目。以棉竹村为中心,打造万亩红粱基地,公司免费向村民发放糯红高粱种子,邀请技术人员为他们培训种植技术,并以市场价回购高粱,形成了“中国沈酒+贫困户+基地”的良性互动。
中国沈酒集团在已拥有三个生产基地、四间白酒生产厂的情况下,为了帮扶棉竹村,承担着高昂的造价及运输成本,又在这里投资建设花园式的第四生产基地,吸纳当地村民到建筑工地和生产车间当工人,让村民不出家门也能挣到钱。2017年7月,该基地还被评为“中国酒业十年最美酒厂”。
沈文约贫穷了一生,因为贫穷,他病病歪歪,生活自理都困难;因为贫穷,他的老伴过早地走了;因为贫穷,他的女儿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无一技之长,膝下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根据他家中情况,中国沈酒安排沈文约的女儿在第四生产基地当清洁工,她留在当地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工作之余能照顾年迈多病的父亲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为了更好地推进产业扶贫,中国沈酒集团捐资1000多万元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开展沈酒湖景区、白酒文化仿古街等项目建设。至此,棉竹村一二三产业联动扶贫的“中国沈酒+红粱种植+白酒生产+白酒酒庄·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初见雏形。
留在家的村民有事做了,有钱挣了,在外打工的青壮年也纷纷返乡创业了。连一些在外打工的外村人,看到棉竹村红红火火的今天和充满希望的明天,也希望能购买中国沈酒集团在棉竹村捐建的移民搬迁住房。中国沈酒及其旗下中七建工集团——四川省唯一一家获得国家住建部“双特级双行甲”资质的民营建筑企业,每年在古蔺、叙永两个国定贫困县解决就业6000人,增加农民收入3亿元。
要扶智,修学校
第四生产基地
作为知识改变命运的受益者,沈鸿林深知对棉竹村的扶贫举措,仅有交通和产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大力发展棉竹村的教育。“扶贫先扶智”,“脱贫先治愚”,“脱贫防返贫”,棉竹村真正长远的希望,还是村民们的下一代。教育,才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