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季报显示,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2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3.01%,此前2016年度金徽酒业营业收入达到12.77亿元。
这样的成绩在中国酒业之中虽然不能位列一线,但对于偏居西北、在10年前一度濒临破产、年营业收入仅有8000万元的金徽酒而言,可谓浴火重生。
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上市酒企之一,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动向颇受业界关注。
日前,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志刚在接受采访时,誓言要将金徽酒打造成为西北地区最为强势的白酒企业。
在周志刚看来,金徽酒能摆脱困境、逆袭成功,与其合理的战略、适宜的机制、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无关系,未来金徽酒要持续做强做大,同样离不开这三者的支撑。
远交近攻,占据甘肃市场半壁江山
曾一度制定全国化战略的金徽酒,如今主动将目标调整,誓言要做西北地区浓香最强品牌。
董事长周志刚坦言:“通过2010~2013年这几年的探索,我们认为原先的方案不现实,高举高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周志刚表示,金徽酒将以抢占甘肃白酒市场50%的份额为目标,以远交近攻为发展战略将品牌渗透至全国,发挥地域优势以质取胜。
根据调研,甘肃白酒市场容量约为55亿元,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金徽酒的目标是首先成为甘肃第一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50%,即在甘肃本土市场的销售额达到25亿元~30亿元。
与之对应的则是,2016年金徽酒销售额为12.77亿元,其中甘肃市场占比为92%。这就意味着,金徽酒要成为甘肃第一品牌,至少要做到2016年营收的两倍多。
如何实现营收翻番,周志刚表示,金徽酒在战略上将采取“远交近攻”,即通过与外省大商的合作,开拓域外市场;而在本省,则要尽可能以品牌识别度以及产品质量形成挤压式的增长,实现金徽酒市场扩容。
在甘肃省内市场,除金徽酒以外,还有青稞、伊力特、西凤酒等颇具竞争力的白酒品牌,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家企业在甘肃市场战略布局相似、产品定位相近,相互制约彼此。
地缘优势是金徽酒在省内市场甩开其他竞争对手最大的资源优势。
在周志刚看来,金徽酒的产地甘肃徽县地处西北唯一的长江流域,金徽酒厂位于嘉陵江上游,具有生产浓香型白酒得天独厚的条件,地域和生产环境保障了产品品质,也为金徽酒开拓发展西北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甘肃同时与陕西、宁夏、青海、内蒙、新疆等西北、华北省份直接接壤,相比其他竞争对手,在文化、运输等诸多方面占尽地利之便,成为金徽酒向其周边市场辐射的天然条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障高效运营
近年来,业外资本频频进入酒业,其中不乏资本巨头、工业巨头,但成功者却寥寥无几。从有色金属业切入酒业的周志刚,则塑造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从2006年正式接手金徽酒,到2016年成功实现上市,董事长周志刚最为满意的是为金徽酒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两个问题解决了,企业就可以实现发展。”周志刚总结说,其一为企业机制问题,其二为人才和团队建设问题。
最初接手之时,周志刚并未对金徽酒抱有过高期望。在他看来,接手金徽酒,更多是出于社会责任,在于“盘活企业、解决当地职工的生活问题”。
正式入主金徽酒后,周志刚亲任总经理,斥巨资解决先前企业欠款问题、恢复供应商合作,再从浓香龙头五粮液中挖来技术团队,解决质量问题,同时大力整顿厂区环境。2007年,金徽酒就投入了上亿元,从植树绿化、厂房改造等全方位开展厂区环境整治。
这些只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成为金徽酒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治理运营机制”——按照这一理念,大股东亚特从不干预酒厂生产经营,只负责财务投资与审计,而熟悉酒业、了解市场的现代职业经理人则冲在前面,为金徽酒快速发展贡献心智。
以人为本,给人才最优质的平台
“以人为本”被诸多企业奉为圭臬,但是如何将这种理念深入贯彻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之中,却成为先进与落后企业的分野。
所幸的是,即便在地理上偏居一隅,但金徽酒显然打破了地域的藩篱,也破除了诸多西北企业在用人制度上顽固而陈腐的惯性。
已成功在沪市上市的金徽酒,其管理团队70%非甘肃本省人,且已经实现了年轻化:高管之中有2名为80后,此外已经有90后跻身企业中层岗位。
“我们在技术、销售上大胆启用外来人才,最大限度激发企业活力。”周志刚认为,这样金徽酒与其他西北企业在人事上家族式、本地化的风格特征形成明显的不同,处处以能激发活力为本。
负责甘肃本省市场的营销总经理王栋,在亚特入主金徽酒之时仅有27岁,位居部门副经理之职,资历与职位均不突出,但凭借着对本土市场的充分把握和对营销的精准运用,获得越级提拔,很快独当一面,成为金徽酒在本土市场崛起的重要操盘者。
曾在盛初咨询历练数年的廖结兵,以其理念之新、营销之长为金徽酒所看重,以并不占优的年龄资历进入金徽酒高管之列,掌控着攻略省外市场的重任。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