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酒取代北酒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南酒经过技术创新之后,达到了口感的统一,并且南酒运到北方后口味没有变化,而北酒运到南方后经过酷热之后品质变化很大,往往还有一种馊味,因此很难实现发展,逐渐被更具有口味优势和产品优势的南酒所取代。
这就是中国酒业历史上最著名的南北酒战争。战争的结果南酒代表浙江黄酒取得了短暂胜利,并且成为了南北方喜爱的主流酒品。但是很快以北方为代表的烧酒,却在清朝末年的乱世中超越浙江黄酒,逐渐成为主流酒品。这里我要讲一下,白酒的官方用语是新中国建立之后才开始的。
说到白酒在乱世中的崛起,我们首先要感谢一下来自东北的王朝——清朝,没有清朝统治者放弃明朝喜爱的葡萄酒及果露酒,清朝宫廷很少饮用明朝人爱喝的葡萄酒,中国传统的添加曲酿造的葡萄酒,到了清代逐渐废弃,成为绝唱,就没有后来白酒的发展。其次我们要感谢母亲河的母爱泛滥,没有清初期以来的长期治理黄河,中下游“束水冲沙”,需要大量秸秆,导致了高粱种植面积增加。高粱作为食物口感差,但蒸馏出的酒的品质却比其他粮食酿造得更好,酒度也更高。于是酿制烧酒便成了消化这些杂粮最有效的途径。
最后我们这里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康熙,康熙的出现,康乾盛世里北方的白酒才开始有了技术的发展,烧酒的总产量超过黄酒,以至于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用酒,是康熙以后慢慢发展起来的,一直到清中期才稳固下来。北酒中的烧酒态势开始超过黄酒是在清代中叶以后,社会上的饮酒风俗也开始向烧酒全面倾斜。但是真正把白酒帮忙的就是清朝的洪秀全,没有他南北的战争还是会持久很多年。清末南北各省农民起义不断,战乱四起。绍兴黄酒进京的运河线路与南下的陆路交通时常被战事所阻断,加之黄酒自身不便于颠簸与长时间存放,使得销路严重受阻。烧酒因便于贮藏和远途贩运,酒业不发达的地区从外地买酒,便多会选择烧酒。
除此之外,北方烧酒的在乱世中崛起,并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决定的:。
1、饮用更经济:清中期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白酒的饮用经济价值更合算。具体讲,就是黄酒的酒度低,但价格高,且大量饮用不易醉,因此总的饮酒成本很高。烧酒酒度高,容易入醉,所以饮用成本较之黄酒大为降低。
2、运输更方便:清末南北各省农民起义不断,战乱四起。绍兴黄酒进京的运河线路与南下的陆路交通时常被战事所阻断,加之黄酒自身不便于颠簸与长时间存放,使得销路严重受阻。烧酒因便于贮藏和远途贩运,酒业不发达的地区从外地买酒,便多会选择烧酒。
酿造更赚钱:清中叶之后,战乱常常令作物收成雪上加霜,这时候,黄酒的酿造原料黍米和糯米为百姓食用尚且不足,是故黄酒产量随之骤减。高粱不宜食用,酿酒反而能够为百姓带来额外收入。烧酒经过数百年扩张,最终在清末达到了产量上的高峰。
2016年中国酒业的四化:
1、去中间化。中间企业将活得很艰难,要么大企业,要么小企业,所以说五粮液、茅台、泸州、汾酒、郎酒、剑南春等品牌业绩恢复很快。黄鹤楼被古井贡并购就是一种趋势。另外渠道去中间化,原来奠定打企业的地级代理,随着市场杀伐的不断深化,会直接扁平到县级市场去。去渠道的中间缓解,可以加快企业发展的动力,同时提升企业价格优势。
2、两极分化。未来酒业生态也是两极分化会很严重,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会越来越明显,中档消费价格的产品会做的很艰难,这也是牛栏山、老村长们逆增长的原因所在。高端白酒随着社会的稳定,逐渐会保留下来。
3、生存矮化。葡萄酒被欧洲矮化,啤酒被进口矮化,白酒被主流价值观矮化,在经济地位中也在被矮化。酒业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被挤兑,未来在生活中也会逐渐被矮化。
4、新主流化。新主流正在形成,预调酒、果露酒、低度酒等新主流在崛起。
为什么保健酒没有发展呢?因为保健酒本身就是一个营销概念的东西,另外保健酒一枝独大,企业要像在保健酒市场上赢得市场,首先要打赢劲酒,否则只能作为一个产品的存在,不能具备大的战略需要。而且保健酒的消费很尴尬,很难走到政务商务日常市场,开句玩笑说,你才要喝保健酒,你们全家都喝保健酒。所以保健酒是死路不通,企业休想通过保健酒的战略完成自己的战略突破。
2016年的酒业机会在哪里?我认为,白酒就是健康白酒;啤酒就是进口啤酒;黄酒要瞄准银发市场;葡萄酒要做新世界;果露酒的多样化时尚;而果酒是行业新趋势。
巨大的果酒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知名白酒企业前来掘金,其中最为人所瞩目的当属中国白酒行业领头羊贵州茅台和五粮液。
果酒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以下几大基础:
老产区基础形成:果酒大的产区基础已经具备;
国家政策形成:推动低度多样化发展;
生产工艺形成:创新技术应用提升;
物美价廉形成:果酒健康且价格适中;
消费氛围形成:国内国际果酒新兴,社会发展需要。
北京与果酒业构建了双核驱动产业发展和产品提升的企业战略。一是和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共同发起的国家级的产业中心——中国果酒产业研究中心,第二个是行业级果酒垂直信息网站——果酒网。我们在全国各地开发各种各样的产品,解决果酒单一的问题。也希望有更多的果酒厂商加入果酒产业中心,与与果酒业一起推动中国果酒行业的发展。
来源:全球品牌网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