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上班,伴随着彩瓶车间的机器隆隆,哈、维、回、汉各民族员工一丝不苟地开始了洗瓶、贴花、烤花等工作,一个脸庞黧黑,身材瘦削,穿蓝色工装的中年男子在各个岗位巡查,他用流利的维语或是哈语和民族员工打着招呼,间或拿起瓶子问询,他们都认真回应。有人和他说句玩笑话,大家都笑了起来,气氛融洽。这个被大家唤作“高科长”的人名叫高宇勤, 是新疆伊力特股份有限公司玻璃制品公司的工艺质检科长,兼任培训主任、彩瓶车间主任和6S办公室主任,是领导和员工们公认的“大忙人”。
玻璃制品专业的高宇勤,毕业后就进入了这个行业,2005年伊力特玻璃制品公司建厂,高宇勤因其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受到青睐,被聘为工艺质检科科长。公司的建章立制工作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建立各环节生产工艺操作流程标准,并持之以恒地对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培训、技能考核;逐渐加强工艺执行力,保证并提高产品质量,这些过程可以用“聚沙成塔”来形容。
玻璃公司少数民族员工占40%以上,大多是从附近乡村招聘来的,只会几句简单的汉语,要让他们真正懂得工艺标准和操作规程,就只有在培训上下功夫。
员工培训时高宇勤采用的都是 “双语教学”,民汉员工一起上课,汉语讲完,维语再讲一遍。为了把制瓶工艺准确地教给民族员工,他跑到伊宁县请翻译办的老师把培训教材译成维文,然后再跟着学习专业术语的读法。课堂上,对民族职工,高宇勤会对其中的问题用维语和哈语分别进行提问和讲解,直到他们弄懂为止,每次上这样的培训课,高宇勤都会讲到嗓子冒烟。即便是其他管理人员上分管的培训课,高宇勤也依然在场,他得给民族员工再翻译一遍。
在不断的培训、考核的氛围里,民族员工对“质量”这个词有了立体的认识,工作技能也有了提高,高宇勤就有意识地培养车间里有责任心的民族员工当班长,语言没有了障碍,有利于工艺标准执行,产品质量也就有了保证。就像烤花班班长马玉英,她是回族人,哈萨克语和维语都非常流利,这样安排工作就很方便,交流沟通没有障碍,使得车间管理工作更加通畅。
在原材料的把关、工艺标准的执行上,高宇勤一直很严格。原料检验员方英说:“我们每批原材料或者是生产过程出现了问题,不管是晚上还是星期天,高科长都是随叫随到,他是工艺质量的把关人,必须严,出来的瓶子质量才好!为方便随时到厂,他还专门买了私家车。”
高宇勤的家离公司有半小时车程,他的车还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去年10月份的一天夜里,值班质检员打电话说瓶子出现了结石,找不到原因。他赶紧开车赶到车间,经过查看、分析,发现是石英砂颗粒较粗造成的,于是换筛子、限制出料量,高宇勤一直在窑炉边守着,两个小时后,打出来的瓶子光洁了。他才又驾车回去,到家时已经凌晨2点多了。
今年3月25日夜里,窑炉发生漏液,接到电话后,高宇勤的心提了起来,立刻匆匆赶到厂里。窑炉是玻璃行业的心脏,不能出现任何差池,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查看情况后,高宇勤和值班领导一起研究拿出方案,先对漏液处吹风、冷却,然后再调整窑压、炉温、出料量,最后由窑炉保护组再进行机械修复。当看到窑炉恢复正常,高宇勤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有时候原材料运送到公司时正好是星期天,高宇勤知道后也都会跑一趟,矿石的颜色、质量都直接影响着瓶子的色泽和质量,能用不能用,亲眼看过才能准确地把握和 判断。
这么忙碌的工作,怎样安排自己的假期呢? “去年5月到年末,我没有休过双休日,十一时彩瓶车间生产量很大,又招了一批新贴花工,每天都要到车间来看看,不然心里不踏实。今年三月份到现在,只休过一个双休日,习惯了。”高宇勤微笑着说。
勤勉的工作,不断地钻研,默默地值守和奉献,让高宇勤就像车间里那红彤彤的窑炉散发着光和热,并流动出一个个美丽光彩的瓶子。由他担任组长的QC课题《供料道搅料棒双改单》2012年获兵团优秀奖,《提升数控制瓶线输工序质量率》2013年获自治区优秀奖。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