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酒行业而言,并购浪潮才刚刚启动,但并购,在啤酒这个酒水细分品类基本上已经完成。
在何勇看来,中国啤酒行业的并购扩张对白酒行业而言,或者会有所启示。
并购,让啤酒行业呈现高度集约化的特点。据行业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啤酒市场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燕京、嘉士伯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4.1%、15.6%、15.1%、10.8%和5.1%,五大啤酒巨头的市场份额已经高达70.7%。
事实上,当前中国啤酒市场份额高度集中的过程,可以从80年代开始追溯。1984年江苏连云港啤酒厂和日本三得利啤酒公司合资成立江苏三得利食品有限公司,中国啤酒行业的第一笔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此后,中国啤酒行业这种国际化的进程在不断提速。据何勇提供的统计数据,至1996年底已有47家外资投资了92个啤酒厂,其投资形式主要是中外合资(外资控股),而全资收购或新建厂很少。
不过2000年前,外资品牌纷纷出现撤资、有的转让。“主要原因在于经营管理和观念等问题。”何勇指出,2000年之后,啤酒行业出现第二轮投资潮,国内和国际资本齐头并进。不过直至目前,除百威英博、嘉士伯两大集团仍居领先地位外,仅有朝日、喜力和三得利等还有少数资本参股的啤酒企业。
在啤酒行业这个“集约化”进程中,烧钱的并购大战一直此起彼伏。其中并不乏数十亿元的砸钱并购案。2004年百威英博以55亿迅速拿下哈啤99%以上的股权;2006年,百威英博用半年即以58.86亿元吞下雪津啤酒全部股权;而2013年华润雪花在半年内以53.8亿元迎娶金威。而嘉士伯不惜以超过80亿元的价格、用超过10年的时间,逐步拿下重啤集团的啤酒资产以及将重啤股份的持股比例提升到60%。
“一直以来,规模扩张的途径无非三种:兼并、新建、改扩建。”何勇说,虽然随着啤酒行业可收购的企业数量减少,并购已经不再是扩张最主要的手段,但从扩张的效率来看,并购仍是最快捷也是最为有效的首选手段。
“进入啤酒业,资本是底气、品牌是底蕴,在此基础上现又衍生出第三个要素,那就是规模。”何勇认为,现阶段规模最为重要,规模是啤酒企业竞争的筹码,这是推动啤酒业并购不断的内在推动力。
“为了追求规模,啤酒行业一度出现优质资源价高者得,劣质资源无人光顾的情况。”何勇指出,在这个过程中,被并购企业考虑得更多的因素是品牌以及员工安置问题。
并购,彻底颠覆了中国啤酒行业的格局,除了5大品牌占据超过7成的市场份额之外,啤酒行业企业数在剧烈收缩。据何勇提供的行业数字,2000年国内有428家啤酒企业,但2014年仅剩下110家。
啤酒企业对“做大”的迫切欲望推动了并购的风起云涌,白酒行业并购的冲动现在也露出了苗头,那么其是否会呈现与啤酒行业相似的发展路径呢?何勇认为两个行业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区别。“啤酒的酿造工艺是世界通畅性的,产品容易形成同质化,而白酒则是香型各异,产品差异性相对较大。这让两者的盈利水平出现明显分化,前者同质化竞争下盈利水平低下,而白酒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特有的饮酒文化支撑了白酒行业的利润。”
从一组数字对比可见一斑。2013年啤酒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14.1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利润125.81亿元,同比增长21.5%。然而2013年,贵州茅台的营收309.22亿,但净利润高达151亿。
这意味着,白酒企业对“做大”的欲望可能并不如当初的啤酒企业。
另外,何勇指出,白酒行业和啤酒行业在并购扩张方面也有较为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直接决定了资本进入的活跃度。“啤酒行业产业开放度高,对并购、新建、改建并无限制,而白酒行业产业开放度低,业外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较难。另外啤酒外来先进文化容易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中国独有的白酒文化则对外来文化形成了阻隔。”何勇认为。
而中粮农业产业基金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朱国洋也认同这一点。“横向并购,对于白酒、红酒、啤酒其价值有很大的不同,规模效应及协同效应也有着显著不同。”朱国洋认为,多数白酒、红酒具有精神消费品属性,个性化差异很大,对这种属性的准确把握是白酒、红酒能够并购成功发挥价值的先决条件,而啤酒则更多体现工业品、快消品属性。
来源:糖酒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