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鉴评中的“五官九觉”
感官知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由人体五官来表现。它们在审美饮酒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审美感官,对白酒的物质基础进行鉴评。
俗语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精、气、神是什么呢?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生命之本。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神是对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它本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这表明万物均有精、气、神,白酒也应有自己的精、气、神。
白酒的“精、气、神”
白酒本身就是粮食的精华。幽雅的香气成分、舒适的风味成分、有益健康的活性成分则是酒中精华,是白酒的物质基础,构成白酒之“精”。
千百年来,白酒所承载的优秀历史、文化,让其始终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它形成白酒之“气”。
“精”为实物属阳,“气”为虚物属阴,阴阳合一成为有生命力的新的整体——“神”。那么白酒优美的酒体与它象征的优秀历史、文化联姻,化为了白酒之“神”。
通过研究白酒的“精、气、神”,将酒与文化融为一体,让酒中有文化,文化中有酒,打消了酒与文化生搬硬套或互不相干的错觉与印象。
“五官九觉”是指五个感官,九种感觉。“五官”是耳﹑目﹑口﹑鼻﹑身。“九觉”包括感官知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超感官知觉——心觉、时觉、空觉和意觉。
白酒的“五官九觉”鉴评就是通过白酒对五官的刺激,触发人体九觉,品味白酒的“精、气、神”,最终实现对白酒最大限度的享受。
那就让我们利用“五官九觉”,在审美饮酒中,感悟白酒的“精、气、神”。
感官知觉鉴评白酒
感官知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由人体五官来表现。亚里士多德认为:听觉在言谈交流中有重要作用;触觉在感知中是视觉的帮手;嗅觉是味觉、触觉与听觉和视觉的桥梁。它们在审美饮酒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审美感官,对白酒的物质基础进行鉴评。
视觉
人眼感觉到的可见光是在400~750纳米范围内的电磁波。视觉是光作用于眼睛,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产生。通过视觉可以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人所感受的外界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
我们利用视觉来判断白酒的色泽和外观状况,如颜色、透明度、有无悬浮物和沉淀物、挂杯性等。将酒样置于白纸上,正视、俯视,观察色泽及其深浅,然后轻轻摇动酒杯,使酒液游动后,观察其透明度、有无悬浮物和沉淀物,停止摇动后,再观察酒液的挂杯性。
一般地,无色、微黄色、淡绿色、浅橙色为正常色,陈酒一般带有微黄色或淡绿豆色。蓝色、粉红色、黑色为非正常色。
好酒的色泽和外观状况呈无色或微黄,无悬浮物、沉淀物,挂杯性好。酒液晶莹剔透或呈琥珀色,令人赏心悦目。它具有水之形,火之性。它清纯,看似清亮无一物,实则最为浓烈。在如水的外形下,隐藏着一个火热的琼浆王朝。
听觉
听觉是由声波作用于耳朵,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引起听神经冲动,并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
听觉在白酒鉴评中用得较少,但不可或缺。主要体现为:一是听辨白酒的新、陈。由于酒液分子团变化,使得酒的表面张力不同。用手在酒坛中搅动,新酒声音清脆些,陈酒稠滞,表面张力较新酒大,声音稍闷一些。
二是聆听悦耳的碰杯声。它象征着友谊、团结、尊重等美好情感,是交际的纽带。
嗅觉
当我们的祖先开始直立行走的时候,由于更多地依赖视觉,人的嗅觉似乎已经消退了,我们以为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视觉。但耶鲁大学的神经学家Gordonshepherd认为,人们大大低估了他们的嗅觉,实际上,让人更接近美食,真切意识到生活有多愉悦,更多的是依赖嗅觉。而且嗅觉记忆比视觉更可靠。
嗅觉的主要器官是鼻和后鼻。从嗅闻到气味至引起嗅觉的时间为0.1~0.3秒。嗅觉分为两种,一种由吸气产生,一种由呼气产生,即正向嗅觉和逆向嗅觉,也可称为鼻前嗅觉和鼻后嗅觉。
嗅觉灵敏度较高,嗅觉系统是整个身体中最敏感的分子探测器,能辨别分子中单个原子的细微差异。它还具有易适应、易疲劳特点。没有嗅觉参与的白酒鉴评是不完整的。嗅觉是对白酒的香气进行鉴评。
将酒杯置于鼻下1~3cm,头略低,只对酒吸气,辨别酒的香气。可轻摇酒杯使香气溢出,以增强嗅感。若是酒质相近,可采用以下方法辨别:一是用洁净的纸条浸入酒中,使酒液吸在纸上,取出纸条放置8~10min后再嗅闻,可判断放香浓淡和时间长短,还可判别有无邪杂味。二是将酒液滴几滴于手心,然后握拳,从大拇指和食指缝隙嗅闻,可增加香气挥发,利于辨别特殊香气。三是将酒液滴几滴于手心或手背,然后搓动双手,使酒中香气迅速挥发。四是将酒后空杯放置10~15min后嗅闻。
陈储后的原酒,刺激鼻前嗅觉后呈现的是不同的香感(突出一种香气),如:窖香、曲香、粮香、糟香、陈香、酱香、果香、花香、木香、蜜香等。而从一瓶好的成品酒我们能体会到揭盖而来的飘香,斟酒满杯的溢香,饮酒入口的醇香,落口的回香,饮后杯中的留香,它们是复合香,是酒体设计之功。而鼻后嗅觉则让我们感受到白酒无穷的回味。
味觉
西方哲学领域曾形成感官等级制,将视觉、听觉视为高级感官,嗅、触、味觉定为低级感官。他们认为低级感官太主观、与身体联系太紧密、对世界认识没太大作用,被解释为不过是愉快与自我放纵,因此在传统上被赋予更少的哲学分量。但现在看来这无疑是落后的、偏激的。因为饮食早已进入了艺术审美领域,味觉也是重要的审美感官。
简单地讲,味感产生过程就是可溶性呈味物质进入口腔后,在舌头肌肉运动作用下与味蕾相接触,刺激味蕾中的细胞并与受体结合,结合物产生的信号以脉冲形式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经分析后产生味感。从味感物质刺激味蕾到感受滋味,时间仅需1.5~4毫秒,比视觉、听觉、触觉都要快,这是神经传递的结果,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蕾与面神经相通,舌后三分之一的味蕾与舌咽神经相通,软腭、咽部的味蕾与迷走神经相通。而其他感觉的传递需要通过一系列次级化学反应来传递,较慢。
味觉有两个重要功能特性。一是适应性,即在持续刺激的条件下反应的降低。二是混合物间的相互影响,即对不同味的混合物表现出部分抑制或相互掩盖的趋势。不同地域对味觉的分类不同,而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只有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舌尖的茸状乳头对甜味和咸味敏感;舌两边的叶状乳头对酸味敏感;舌根部的轮状(廓)乳头对苦味敏感。而舌对味觉的贡献因部位不同而有差异。舌尖占味觉60%左右,舌边占30%左右,舌根占10%左右。
味觉主要是对白酒滋味的鉴评。酒液入口后,使酒液接触舌尖、舌边,并平铺于舌面和舌根部,全面接触味蕾,然后在用舌鼓动口中酒液,使之充分接触上颚、喉膜、颊膜进行全面辨味,仔细品评酒质的醇厚、丰满、细腻、柔和、谐调及刺激性等,2~3秒后,将酒液咽下,然后使酒气随呼吸从鼻孔排出,检查酒气是否刺鼻及香气浓淡,判断酒的后味与回味。涩味可采用移动舌面,与口腔上下摩擦的方法来体会。
味觉需与鼻后嗅觉同时感知,才能体会到滋味。酒的滋味应有浓厚、淡薄、绵软、辛辣、纯净和邪味之别,酒咽下后,又有回甜、苦辣之分。其滋味评价以绵柔、醇厚、爽净、无异味、无强烈刺激性为上品。
触觉
触觉是生物体感受本身特别是体表的机械接触的感觉,是压力与牵引力作用于触觉感受器而引起的,主要通过手足、肌肤感知。在工作中,我们常利用触觉来认识酒。
70度左右的基酒:用手指搓捏酒液,手感清晰,塞手感强,能清楚地感觉到手指的纹路。就像手洗得非常干净,用食指和拇指相互搓捏的那种感觉。
60度左右的基酒:较70度左右基酒的手感清晰度和塞手感差,能清楚地感觉到手指的纹路,但有细腻、柔滑感。就好像皮肤上披了一层薄薄的细沙那样轻盈柔滑。
固形物含量较高的成品酒:整个酒液看起来有粘稠感,酒花均匀、细腻,较同酒度的酒花散得慢,且手感细腻、柔滑。
20吨储罐酒液:高档酒略显微黄或无色,酒体亮并且放光,轻微搅动略有粘稠感。沾在皮肤上,酒香保留时间较长。手指捻动,细腻、柔滑、有稠感。喝上一口,会感到酒体是抱团的、不发散。低档酒略呈翠青色,酒体反光性较强,手感欠细腻、欠柔滑,较粗糙,酒体分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感知白酒的性质:通过视觉感知酒的色泽、状态、挂杯性;通过听觉可以辨出酒的清浊、新老;通过味觉感知酒的滋味;通过手捏、搓等触觉感知酒度、纯固态发酵比例及质量档次。但其风味受环境、健康、心理、习惯、嗜好等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未完待续)
来源:中国酿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