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4年起,短短两年时间,贵州各地大、中、小酒厂遍地开花,倏地冒出了上千家酒厂。有目共睹的是,仅国酒茅台的故乡仁怀就有酒厂180多家,而全省中型以上酒厂由1984年的24家猛增到1990年的48家。
“要想当好县长,首先要办酒厂。”这是上世纪80年代贵州最激动人心的口号。黔酒,从此步入集体狂欢!
一颗明星的凤凰涅槃
时任贵州习水酒厂厂长的陈星国
1982年前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正确指引下,改革开放的春风强劲地吹遍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窒息已久的神州大地,仿佛一夜之间全都苏醒了。到处都充满了活力,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到处都充满了躁动不安的激情。
1984年,贵州省把酒行业列为新的经济支柱。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贵州白酒产业步入了史无前例的辉煌。各种名号、大大小小的酒厂,雨后春笋般一下子铺满了贵州高原。
就在两年前,后来闻名全国的“美酒王子”陈星国,出任贵州习水酒厂厂长。当贵州白酒还在待价而沽时,陈星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最先主动出击的人之一。
1985年,广州秋交会。在当年为数不多的贸易窗口中,这里是商家必争之地。不少与会的酒老板们还在掂量报纸广告和电视广告哪样更划算时,陈星国别出心裁,大张旗鼓地搞了一个专家品酒会。
出奇制胜!1983年才试制成功的习酒,在林林总总的白酒中脱颖而出,夺得了广州秋交会“宴会专用酒”的名号。
此后,为入选亚太地区贸易博览会,陈星国带领一班人马,马不停蹄地赶往首都北京。这一次,他的招数是召开新闻发布会。为此,他登门拜访了贵州老乡、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秦川同志。
听了陈星国的想法,秦老也激动了,当即表态:“好,小伙子,过去贵州没有哪个企业来京开过新闻发布会,今天你来开这个头,我全力支持你!”
当然,陈星国这一招再次奏效了!
从此,习酒青云直上。1988年,习酒在全国第五届名优白酒评比中获得银质奖,并被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授予“中国优质酒”称号。同时,走上了浓香、酱香型白酒共同生产的道路。1991年,习水酒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二级企业。在厂内二期技改完成后,形成浓香10000千升、酱香5000千升的产能规模(当年茅台酒产量1959千升),领先全国同行业。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