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专家刘景源
北京地区白酒的历史比较悠久,主要受到大清香酒的影响,同时北京地区也比较适合生产清香型酒,所以北京地区主要以二锅头为主,最早称为烧缸、缸坊,后来称为酒厂,以前大概有50多家酒厂,这些酒厂通过一系列的整合和兼并,剩下了现在的十几家。
1960年之前,北京市场上基本都是散装酒为主,最早北京地区只生产两种瓶装白酒,一种是高粱酒,另一种是杂粮酒,前者要比后者贵一些。
1963年到1964年时,北京地区集中开始发展二锅头,大兴酒厂、昌平酒厂、通县制酒厂等等二锅头酒厂开始恢复生产运营,一直到1970年左右,当时北京地区生产二锅头的酒厂已经达到了50多家。
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北京地区白酒企业的发展开始出现两极发展模式,大小企业之间开始形成鲜明的对比,规模产量销售都出现不同的改变。这就是市场大浪淘沙后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下的作用。但是我认为不管市场怎么变化,产品怎么迎合消费者,北京地区在生产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核心技术就是要时刻保持自己酒厂的特点,其中包括生产工艺特点、产品口味特点、文化传播特点。
现在酿酒技术在不断发展,创新发展已经成为酿酒行业发展的又一个动力,但是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我认为还是要保持传承。很多传统的东西其实还是可以保留的,充分实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在技术上吸取传统技术的优良传统,在营销和口味上做现代化的改变。
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基础之上,保持酒水原有的特点,保持一定的传统味道,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
说得具体些就是,北京白酒企业要留住北京味,底线便是消费者一喝就知道这是北京味。我一直坚持酒厂要保持自己生产,保持核心的话语权,尤其像北京这样的并非强势的白酒产区。
因为白酒行业是传承下来的传统行业,这个行业的发展充满着微妙的变化,看似粗放实则充满了高端的技术含量,酿酒中无数神秘的微量元素的作用叫人惊叹不已。
在北京这一个地区,东城和西城生产的酒水就会有差别,因为地理环境不一样,水质不一样,其中的微量成分也不一样,微妙的变化就会使酒水的特点产生差异。
例如在顺义牛栏山酒厂周边有一个牛栏山,这在古书上有记载,牛栏山酒厂酿酒用牛栏山的水和潮白河水域的水,这样酿造的酒就会很甜,好喝。但是同在牛栏山不远的杨镇酒厂生产的酒就和牛栏山的酒不一样,其实酒厂位置之间并不远,这就是酒厂的特点所在,一方水土酿一方酒。
所以,我认为北京地区的企业在发展 调整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住自己酿造的手艺不能丢,特色不能丢,北京味不能丢。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