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寄望于躺着就能挣钱,不能再左顾右盼,经济波动没什么大不了的,要看到其中的机遇和潜力。”在第90届糖酒会期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给中国白酒企业上了一堂生动的经济课。
在日前由由全国糖酒会办公室、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糖酒食品业年度峰会上,樊纲作为主讲嘉宾,给白酒企业提出了建议:走专业化的道路,去创新,去创造,去提升行业的竞争力,更加专注更加专业的发展,这个行业的未来才会有巨大发展空间。
樊纲表示,宏观经济进入放缓时期,就到了一个改革的时期,改革涉及到一些高消费,调整就无法避免。“改革是有波动的。大家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带来的巨大发展新时期。”
他指出,一方面市场有大的发展,民营企业有大的发展。以前是国有企业垄断,现在混合式经济会进一步的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一些地方非资源性,非战略性行业,这就为行业提供了新的机遇。改革对某一个具体行业而言,这个行业可能受到改革的震动外,仍然会对方方面面有积极的作用。
回顾中国的白酒行业发展,从2004年的312万千升到2013年的1226万千升,10年间,中国白酒产量增长了3倍,利润总额年均增长率超过37%。2013年,由于受到一系列政策的影响,白酒行业利润总额10年来首次负增长,这恰好也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相契合。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并不认同限制“三公消费”、“打垮”白酒行业这一说法。“我计算过,在1200多万千升的产量中,单价300元以上的白酒不超过25万千升,占比不到3%。我们为什么感到艰难?这是我们自身的问题——量太大了,而且白酒的价格增长过快。”
白酒产业的波动能否避免?樊纲表示,不可避免。他希望酒企清醒认识一个事实,“7%-8%是对正常经济增长率的回归。”樊纲说,在此情况下,企业不能期望回到“两位数”时代,不能再寄望于“躺着就能挣钱”。
改革有“阵痛”,但同时也提供了巨大新机遇。一方面,中央出台的改革措施,将极大促进市场和民营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樊纲断言,“中国人的消费才刚刚开始”。
樊纲分享了两个数据。一个是我国的居民消费仅占GDP的35%左右,而不少国家占到60%以上。此外,据一家国际信用卡公司对游客消费的调查显示,欧美游客花在游玩和奢侈品上的钱较少,花在高级餐馆、酒吧,住高档酒店的费用较高,而中国游客酒店、餐饮方面不讲究,却买最贵的东西。“这就是差距,差距就是潜力。”樊纲说。
复杂的经济形势下,白酒企业该做什么?樊纲建议从经济学主要创始人亚当·斯密的论述中找答案。“打一根针,可以分成十几道工序,各司其职。我的建议就是:专业化。”
樊纲说,这些年来,许多企业把转型升级误解成“转产”,“跟着别人进入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当然做不好企业。”
“火锅店、洗脚房都能上市,传统行业没有理由做不好。”樊纲说,在优胜劣汰的大潮中,专注于食品行业,必须靠创新。对创新的理解,需要进一步拓宽,“不光是管理、技术、产品、市场的创新,也包括消费行为和方式的创新。”他举例来说,生产白酒的企业,也可关注酒杯的创意设计。
樊纲的观点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反思过去10年,我们为消费者做了什么?实际上很少。”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宋书玉并不讳言“短板”,最核心的应该是服务的变革。
在白酒行业震荡未平之际,今年春季糖酒会的白酒展区规模进一步缩小,劲头不敌葡萄酒。据组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本届糖酒会的白酒展区仅有两个馆,而葡萄酒和国际烈酒展区则占了3个馆,面积达3.46万平方米,创下新纪录,首次超过白酒展区。
多位业内专家都对记者表示,当前白酒行业的低迷属于行业高增长之后的合理调整,因此他们并不对中国白酒市场的未来感到担忧。
“前些年白酒市场的飞速发展并不正常,属于过度繁荣,提前透支了白酒业应有的价值和规模。而且当时很多酒企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以为繁荣可以一直持续,没有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现在市场形势给白酒业降降温是对的,有利于白酒未来更健康地发展”,白酒营销专家肖竹青表示。
来源:白酒第一网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