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3年度“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项目评审会”在北京召开,中国酒业协会对全国54家酿酒企业申报的68个项目以及 41篇论文进行了评审。
经专家评审和中国酒业协会批准,迎驾贡酒申报项目“酿造减量化排放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集成研究”荣获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据《华夏酒报》记者了解,迎驾贡酒“酿造减量化排放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集成研究”以资源综合利用为前提,通过酒糟清洗燃烧、冷凝热水交换循环使用、沼气供锅炉燃烧、屋顶架设光伏发电系统等技术,有效降低水、电、煤炭资源的消耗,同时实现了酒糟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减少了因为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与烟尘的污染,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推动了白酒产业升级。
一直以来,迎驾集团依托大别山良好的生态优势,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以生态产区、生态剐水、生态原料、生态发酵、生态循环为主体的生态酿造产业链模式,成为中国白酒生态酿造引领品牌,并先后获誉“中国白酒酒体设计奖”、“中国白酒感官质量奖”、“中国名酒典型酒”,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做生态酿酒的领军者
“对于酿酒而言,看得见的是简单的操作过程,看不见的是复杂的化学反应。”刚刚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基于风味导向的固态发酵白酒生产新技术及应用”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江南大学教授徐岩告诉《华夏酒报》记者。
“酒是发酵行业传统产品的一部分,在发酵行业中,过去讲在所有酒中,中国白酒的技术含量、科学价值、复杂性都是最高的,我们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它传播出去。”在徐岩看来,白酒的技术层面本身就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精力,“随着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人们逐渐解开了白酒酿造的神秘面纱,充分意识到微生物群落对于白酒酿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而这也是目前酒行业生态酿造领域最根本和最基础的内容——酿酒环境的生态化和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在酿酒行业,安徽迎驾集团总裁倪永培是最早提出“生态酿酒”理念的人之一,并一直带领企业、引导员工在践行“生态酿酒”的准则和精神。他致力于找出生态环境、微生物环境和酿酒工艺、原料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内在逻辑关系,并将之作用于一体放入了酒中。
倪永培经常告诫大家要有一种“生态意识”,他常说,“我们很幸运,大自然给了我们酿造生态美酒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那么,我们更应该呵护我们的环境,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我们的车间已经完全实现了清污分流,每个车间生产用的冷却水可以被全部回收利用而被循环使用,一年下来可节约用水近60万吨左右。”迎驾贡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迎驾贡酒股份有限公司曲酒分公司总经理叶玉琼向《华夏酒报》记者表示。
《华夏酒报》记者采访迎驾贡酒股份有限公司曲酒厂污水处理中心主任李先山的时候,他正在排水口取样化验,“这里排出的经过处理后的水,完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 Ⅰ级排放标准。”李先山自豪地说。
在污水处理中心的旁边,是两个红色的大型罐体:厌氧罐和沼气罐。这是迎驾酿酒废弃物资源再利用项目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将酿酒丢糟中的有机物进行清洗,清洗后的废液与之前的生产废水集中进入污水处理站,相继进入厌氧罐和沼气罐,产生的沼气输送进热点中心,用作生产燃料。
沼气利用工程每天燃烧4000立方,节约煤5吨,关键是此项工程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有效地保护了周围的自然环境。
在曲酒厂,每一个车间,每一个窖池,每一个环节都有生态的影子,而生态酿酒的理念更是印在了每一个员工的心里。
据酿酒车间工人介绍,“尽管迎驾所处环境水利资源丰富,但是在用水的时候,企业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节约的意识,这也是考核每个酿酒班组的重要指标之一。”
“大自然是最好的酿酒师。”这是迎驾集团总裁、迎驾贡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永培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对迎驾贡酒品质的最好诠释。
“在我看来,迎驾贡酒有两个价值主张,一个是待客之道,一个是生态之源。”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两大价值主张其实也是我们企业的优势,待客和生态都有一个基本,就是尊重,待客是尊重人,尊重消费者;这个生态是尊重自然,两个尊重体现了我们企业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让生态形成产业链
“奥运、世博之后,整个社会面临着巨大的转变,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人们的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环境也不如人意。”张颐武教授犀利地指出当前城市文明与环境的现状,他认为,环境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环境的保证,人类需要文明发展,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人人自觉具备了保护环境的意识,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在徐岩看来,生态型酿酒工业是一个广义概念,有其深刻的内涵,它不仅包括酿酒工业生态工程,即酿酒生态园的建立,而且还包括了产前绿色原料的生产环节——即原料型生态农业、产后的生态营销理念和生态消费环节,是产前、产中和产后三者的有机结合体。
在这三个环节中,中间环节是生态型酿酒工业的核心,产前和产后是其有机延伸,其本质特征在于: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从而保护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环境、酿酒工业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美国著名的纳帕谷为例,在其170多年的葡萄酒酿造历史中,其葡萄酒产业先后遭遇了无序扩张、根瘤蚜虫侵袭、禁酒令和二战等困难,但如今已经形成了融合葡萄酒酿造、文化旅游、酒店住宿等全产业链的项目运作。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纳帕谷在1968年成为全美第一个农业保护区,有效防止了对土地的过度开发。
纳帕谷酒商协会与其他行业的组织和环境社区进行合作,共同制定出一套适合葡萄园种植和运行的标准。该标准鼓励种植者使用可持续的农业技术,减少化学品的使用,以保护土壤和水资源,修复被侵蚀的地盘,以及恢复动物的栖息地。
实际上,纳帕谷的经验已经在迎驾贡酒所在的小镇佛子岭复制着,这里山清水秀,风光秀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兴修的佛子岭水库就被列为首批对外开放镇,1987年被安徽省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区。
而现在迎驾曲酒酿造的槽坊村,据考证就是古代酿酒作坊林立的地方。历经年沧桑巨变,而霍山当地酿酒却连绵不曾断绝,名噪一时的酒坊不计其数,风行当地的饮酒文化更是宏博精深。
著名白酒专家梁邦昌在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白酒行业针对消费者的文化体验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悠久的酿酒历史,通过历史文化的展现,让消费者感受厚重的中国酒文化历史,如汾酒;另一方面是基于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消费者进厂参观,感受自然生态文化。如迎驾贡酒,其地处大别山脚下,拥有无与伦比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天然的大氧吧”。
安徽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季宇也认为,迎驾贡酒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其打好了“文化牌”和“生态牌”两张牌,“真真实实地告诉消费者迎驾贡酒的原料、工艺酿造方法、生态循环体系等等,并通过文化旅游项目不断为消费者提供体验式营销服务,这些都为我们名酒复兴之路提供了很好的样本,我相信它坚持下去的话,它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美丽中国需要生态酿造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党代会报告中少见的这种动情的叙述方式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而2013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则指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诗意的语言预示着,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
而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重视。身处其中,作为与“绿水青山”和“美丽中国”紧密联系的酿酒行业也开始向生态化、健康化和产业化迈步。
据《华夏酒报》记者了解,为了为保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迎驾集团所在的霍山县实行了严格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措施;加强库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禁止在水库上游新上工业项目,严格控制开采河砂、铁砂,严禁侵占河床、改变河道等……截至目前,霍山县城大气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等级控制指标标准之内,城区烟控区覆盖率达100%,全县13个乡镇被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15个乡镇被授予省级生态乡镇,21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村。
事实上,早在2011年,国家环保部的相关文件就显示,安徽霍山县被国家环保部授予霍山县“国家生态县”荣誉称号,该县也是安徽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成为我国中西部第一、全国第四个国家生态县,而迎驾贡酒股份有限公司则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当然,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每一户家庭,每一个乡村,每一个企业都是生态的,美丽的,我们的祖国不就是美丽的吗?”倪永培说。
(您对本文有何看法,可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