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伊力特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首先印入眼帘的是流水线上一个个极速而过的纯白酒瓶,然而仔细一瞧,你会发现,无论是在明亮的验瓶灯下,还是炙热的炉子周围,忙碌的身影许多都是少数民族同志。
在伊力特玻璃公司,少数民族员工占到40%以上,公司党支部在工作上优化配置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对他们进行操作规程、生产安全等培训;生活上为他们设立清真餐厅,年节时走访慰问,并为他们发放过节费……正是由于玻璃公司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让越来越多的民族员工在这里安心工作,把单位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
米娜外尔是一位33岁的单亲妈妈,刚进厂时,她在制瓶车间开模送瓶,技改后,由于她工作勤恳踏实,又调到了包检车间从事摆瓶工作。见到她时,她正和工友们忙着反检瓶子。当问及在这里的工作,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激动地说:“要好好干,我不能失去这份工作!”
包检车间主任于新海告诉记者,米娜外尔每天工作非常认真,在玻璃公司工作的5年里,她有了月收入2000多元的稳定生活,经济独立了,加上厂里的教育培训,米娜外尔思想观念也随之转变,她让7岁的儿子在汉校读书,自己也积极学习汉语,希望把工作干得更好。
钳工买买提来到玻璃公司工作已经5年了。见到他时,他正在车间检修机器。他说:“在很多人看来,维修工的工作非常微不足道 ,但是,我很愿意踏踏实实地做这份工作。”
一次,当班的汉族员工罗峰因家里有急事要赶紧回去,买买提正要交班休息,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主动表示让罗峰回家,自己承担工作。罗峰说,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但在买买提看来,同事之间就应该互相体谅、互相帮助。
维修车间主任宋体平介绍,元旦前厂里赶制一批煤塞子,因为工期紧,所以大家决定加班。后来,才得知买买提连续几天感冒发烧,他却和全体成员一起忍受着室外零下二十多度的寒冷坚持工作,没有告诉任何人。
依斯拉依是一名电工,在这里已经工作4年了,踏踏实实工作是他一直以来恪守的准则。刚来厂里的时候,他不会说汉话,沟通困难。班长万宇耐心教会了他很多汉语。大家互相学习汉语和维族话。慢慢地,他不仅学会了汉族话,而且本就有些电工基础的他在汉族同事的技术指导与帮助下,已成长为一名技术娴熟的工人。
现在,每天穿梭在各个车间忙着维护设备和水电安全,依斯拉依总是笑容满面。他开心地说:“在这里工作轻松而快乐,我们维族和汉族在一起就像一家人。”
建厂以来,伊力特玻璃制品公司少数民族和汉族形成了团结、平等、友好的关系,少数民族员工也逐渐成为各个岗位中的技术骨干和管理者。民族和谐之花在这里绚丽绽放。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