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水行业遇到持续不断地负面冲击及库存压 力。对此有人认为,白酒行业进入以关注民生,关注消费需求的白银时代。在这一波调整期,经销商如何选择,是退出还是坚持,经销商如何通过“创新性”的模式,实现逆势上扬甚至弯道超车,成为区域内佼佼者?
今年第一季度上市酒企的表现,像山西汾酒、古井贡酒、青青稞酒等企业业绩增幅仍比较平稳。而酒鬼酒、皇台酒业、水井坊等白酒企业则在2013年第一季度出现了业绩同比增速的大幅下降。
白酒行业过去十年盛行“盘中盘”模式和针对政务消费的团购模式,曾带动了一批企业和经销商的快速成长,随着酒店运作成本的高昂、“限制三公消费”和军委“禁酒令”的发布,曾经的市场利器威风不再,而政务消费市场的缩减,消费泡沫破灭。
白酒行业发展的新机会:迎接中产消费人群的到来
2011年我们全国人均GDP是5400美元(中国有十个省,占中国GDP的54%,人口总量的37%的人均GDP超过了7000美元),如果按照每年7%的增长,大概还需要4年,就可达到人均7000美元。2012年中国老百姓可投资资产高达73万亿元,甚至去年这样一个危机年份还同比增长了14%,居民存款有40万亿。
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经济体发生的一个直观明显的变化就是中产阶层迅速扩大,中产阶层的形成是推动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中产阶层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市场消费的主体,具有强劲的购买力,是消费需求持续扩大的主要来源。中产阶级的形成使得市场上自由经济活动增加,市场独立群体间的商务消费和个人体验消费增加,而非过往以政府为主的政务拉动消费为主,所以未来的市场工作核心就演变为回归商务市场,抓住核心消费人群,而经销商也需要练就一身抓住商务市场的绝技。
商务市场即成为未来资源聚焦的小盘
市场永远需要聚焦,盘中盘模式正是因为聚焦核心餐饮小盘,带动整体市场大盘的消费。对于重点市场———商务市场的开拓,经销商需要重点关注“机构性客户”的消费,关注企业为主的“企业机构客户”为主的商务消费市场,用“企业机构性客户”为核心的商务消费小盘,带动未来整体消费大盘,影响中产阶级这些高净值人群的消费偏好。
在商务市场实践“超终端模式”
在当前剧变的市场环境下,“超终端模式”将具有持续大宗采购能力的客户视为“超终端”,通过更贴身、更个性的服务赢得客户购买和持续购买。这种进攻型超终端模式已经在客户中成功导入,取得了较好效果。对外:渠道价值链结构裂变
超终端模式是将具有持续大宗采购能力的客户视为“超终端”,成为撬动商务市场消费的“支点”。
经销商通过对客户的个性化、贴身服务,赢得客户认同和采购,在产品体现和服务形态上类似CToB的模式,但这仅仅是外在显现,而从内部工作形态上,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原有的渠道价值链长度,同时对核心大宗消费者进行了重新利益分配,价值倾斜,实现渠道价值链结构的裂变,而在实际应用上,根据各个区域经销商的资源优势,进行新的结构演变;需要补充的是价值链的重构,就是对原有的价值链进行重新分割,其中需要企业和经销商进行财务成本核算,而最终的财务成本和收益又是衡量最终成本和终极收益的核心。对内:业务人员组织IT化
超终端模式对业务人员的自我管理,需要对员工的个人管理实现有效的掌控,从几个方面,如工作日程(工作计划、进度提醒)、信息管理(时刻了解《 华 夏 酒报》全年订价156元公司政策和客户动态变化)、个人素质(销售知识能力的提升)
超终端模式需要通过对关键人(客户、业务人员)和关键过程(销售过程、费用流向)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管控,而此种模型是,由于动态信息和管控难度的增加,需要对人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IT管理,如CRM系统。以上只是简单概括了超终端模式在经销商体系运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点,经销商在区域市场的市场地位,需要在业务战略、市场技能和经营模式方面进行有效的资源匹配和管理。从战略层面讲,未来商务消费市场的重视和开发是经销商的核心战略。
笔者在沿海东部市场超终端模式推进的过程中,超终端客户的接收程度很高,超终端的产品体验、价值分配非常认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团购销售人员的业务销售难度,同时由于客户和经销商利益捆绑,在日常销售的维护复杂程度大大降低。
【商业案例】
某企业上海经销商客户是这样来运作其市场的:
先招聘十位有一定经验的销售人员,然后依据这样的逻辑展开工作并界定“边界”。消费者是谁
中高端产品消费者定位———定位产品的核心消费人群———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35岁以上商务人群。消费者长期出入的场所在哪里
人群定位下的消费场合选择(当地的黄页和网络资源)、一般包括高端高尔夫球场、高端休闲会所、中高端汽车4S店等。一般而言,场所内的所有服务人员都能够与客户形成持续性服务。消费者身份进入———望、闻、问
接触消费人群首先要以消费者身份进入,与这些有资源的销售人员进行接触,并逐渐将沟通深入,形成良好的关系后,最终完成渠道的嫁接。(1)望。进店后观察场所的营业情况,了解到场所消费的客户类型,客户数量、乃至场所装潢、场所外停车场内车辆的价位等。同时,对店内销售服务人员的数量做好统计,通过首次观察了解销售服务人员档次,比如气质、沟通能力,亲和力等。(2)闻。听销售人员对自己所售产品或服务的介绍,通过听取销售人员对于产品的介绍,了解销售人员的销售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亲和力乃至进取心等。
(3)问。由浅入深地问。
首次沟通,可以了解销售人员现在的销售情况如何,销量如何等,在第一次沟通过后,取得对方名片,获取联系方式。
再次沟通,依据销售人员所销售的产品层面切入,借更加深入的了解产品,达到与销售人员进一步接触,增进关系的结果。
同时,了解销售人员收入水平,对于现在收入是否满意,有无增加收入的意愿。了解销售人员平时的工作排期。
最重要的环节,是了解销售人员现在现有的客户资源。(以“我有朋友也是这里的会员”,或者“本人也是你们的客户”等为契机,开始对于客户资源摸底,比如“这样的客户有多少”等)
形成多次沟通后,完成与销售人员的深度沟通。在沟通中,学会换位思考,站在销售人员的立场上,了解他在工作上有什么困难,看能否进行帮助,或者帮他介绍客户等等,拉近关系。
在沟通上一定要完成由“名片—电话—微信以及当面沟通”的转换。
在形成持续性沟通后,开始进入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超终端模式的导入———切。在适当的时机,表明我们的态度,开始向销售人员介绍我们的服务产品,讲我们的产品以及模式进行导入。
通过这样的模式导入,让合作的销售人员获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回报。
超终端模式是行业内具有颠覆性和革命性的模式,因为它有效避免了强势品牌的阻拦,并且有效创造了需求,为经销商低成本、高效运作市场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您对本文有何看法,可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