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早早来到了张老师的画室,一进门,就看到张老师在整理一堆老资料。看我来了,他说:“我们边讲历史,边整理资料吧。在清朝以前,茅台镇原本只是赤水河边的一个小渔村,后来因运盐周转,才逐渐形成了川盐销往贵州的仁怀口岸。于是山西、陕西盐商云集于此,到清代康熙年间就发展成为江边的繁荣小镇了。”我问:“那是谁最早把汾酒工艺带到茅台镇的呢?”张老师说:“具体是谁,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据贵州民间流传较广的一个传说,在清康熙年间,山西汾阳有一个盐商名叫贾富,他十分喜欢喝酒,对酒也十分内行。一年秋天,贾富带着家人伙计到贵州怀仁做生意,发现怀仁当地的酒品质不好,于是他把汾酒的酒工带到了怀仁。汾酒师傅经过考察,把酒厂位置定在一个叫芳草村的地方(后来改名叫茅台镇),他们经过多次实验,改进工艺,一种不同于山西汾酒风味的独特的酒,在芳草村诞生了,人们称这种酒为‘华茅酒’,与‘花茅酒’读音相似,意思是‘杏花村茅台’,后来,随着品质的不断改进提升,‘杏花’二字的意思逐 渐淡出,‘茅台’成了唯一的品牌名。”
我想,这也许只是个传说吧?就问:“可有证据吗?”张老师拿起一本叫《贵州经济》的书,跟我讲道:“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出版了一套‘西南丛书’。其中的第二册为1939年编的《贵州经济》,作者是张肖梅。张肖梅是民国期间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她写的《贵州经济》里有一段记载:‘茅台酒之沿革及制造:在清朝咸丰(1851年~1861年)以前,有山西盐商某,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以高粱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陕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曰茅台酒。’除了这本书,还有《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祖国的贵州》、《贵州茅台酒史》等书,上面都有关于茅台工艺源于汾酒工艺的介绍。”依张老师的指引,我在这些书上都找到了相关记载,这时,我才相信那贾富的故事不假。
“除了茅台,汾酒还影响了哪些酒的工艺呢?”我又问,张老师继续介绍:“可以说汾酒工艺影响了中国大部分酒的工艺:汾酒进入陕西就影响了西凤工艺,汾酒到了湖南则影响了武陵酒的工艺,而汾酒进入湖北则影响黄鹤楼酒的工艺……直到今天我国不少产地的名酒仍带‘汾’字,如‘湘汾’、‘溪汾’、‘佳汾’等等!”
听到这,我感叹:汾酒正是中国白酒产业的奠基者,正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汾酒是国酒之源,也是中国酒魂啊!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