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一船酒,香半条江’,上世纪50年代,泸州到成都、重庆都没有车,运送泸州老窖头曲,靠船装马驮,每次装船,那香味呀,硬是要香半条长江!”90岁高龄的杨庆海老人,年轻时候是泸州老窖的搬运工,现在每每谈起当年情景,都感觉十分惬意。
杨庆海老人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泸州老窖瓶装酒的包装是陶瓷酒瓶,用石蜡封口,在搬运中一旦把石蜡碰破了,酒香味就会跑出来,那香味就会弥漫整个空间,久久不能散去。
散装酒是用大陶坛装的,在搬运中,要把散酒倒在篾娄里,挑到船上。那时,挑酒的篾娄,是用竹编加糯米浆制作的,这种挑担,只说不漏水,很难封闭好酒气;运酒船,就是乌篷船,不像现在的轮船这么大,这么先进,能做到密不透风。
就这样,船停靠在营沟头长江边,装半天船,一条长江都香得不得了,所以,也就有了“一船酒,香半条江”一说。
说到这里,杨庆海老人呵呵一笑:“我们装船时,飘散出来的香气,让整个泸州城市民都知道了。”
“泸州老窖呀,一直就金贵得很,街上根本就没有泸州老窖酒卖,啥社会地位的人才能喝上泸州老窖,我还真说不好。我当搬运10年,才得了5瓶酒,非常珍贵。普通老百姓不要说喝泸州老窖,恐怕一辈子连泸州老窖酒是啥样都没看到过!”杨庆海老人说。
杨庆海老人回忆当年,能为泸州老窖种植红粮的农民,在社会上都相当有“地位”,在泸州老窖酿酒、搬运酒的工人,那简直就是很有“身份”的人,受人尊重得很。
泸州老窖有时候在春节时给在泸州老窖当上一年搬运工的一人发一瓶酒,作为对搬运工一年的辛勤慰问。
他拿回家后,就要在吃年夜饭时,把整个家族的老人都请来,先把酒瓶摆放在家龛牌位处,与列祖列宗排在一起,燃起三柱清香敬重后,再偷偷换下平时在搬运泸州老窖中偷到的散酒。在年夜饭桌上,一个老人只能斟一杯,让老人们品品泸州老窖美味。偷偷换下来的泸州老窖头曲瓶装酒,那简直就是家中的镇宅之宝了,用来办啥事,都迎刃而解。
“‘千年老窖万年糟’,一是工艺在全国仅有,二是粮食短缺,泸州红粮产量小,东西少,就珍贵。”杨庆海说道。
杨庆海老人回忆那个年代的泸州老窖头曲产量,非常少,一年装船运重庆、宜昌、南京、上海,几乎就是一个大城市一年供应一船酒 ,一船酒最多也就是三五吨。
现在想想,泸州老窖头曲在那个年代弥足珍贵,其实也不足为奇。
在那个年代,泸州老窖采用泥窖发酵蒸馏白酒,而且窖池连续酿酒400多年历史,在全国全世界独树一帜,加上当时红粮种植亩产量不高,用于酿酒的红粮就更少了。
独特的工艺加有限的粮食,泸州老窖当然就珍贵得不得了了。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