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魂探秘之与汾酒亲密接触的33天系列21
今天在酒都宾馆吃饭,我无意中看到服务员提了瓶敲掉了一只耳朵的老白汾酒,觉得奇怪,于是就问服务员怎么回事。原来,老白汾酒的瓶身上“长”了两只耳朵是为了体现汾酒的人性化关怀,便于穿绳而提,也便于提着探亲访友。而且还衍生出了一些消费者与“耳”有关的趣味故事来。
在中国的老名酒中,老白汾有一个特别的封号:“老百姓喝得起的名酒”。有些酒,名气一上来,价格就高了,老百姓喝不上。而老白汾酒始终保持本色,价位与老百姓贴近。这价格之所以这么有竞争力,是因为汾酒的名酒率很高。什么叫名酒率呢?就是全国名酒评选的时候,很多酒厂都是拿厂里最好的酒去评选,这些最好的酒有可能只占厂里产酒量的一小部分,所以评上名酒的品牌,也不一定是所有的酒都符合“名酒”的标准。而汾酒的名酒率高达99.97%,说明老百姓喝到的汾酒,都是名酒,性价比自然就高了,老百姓的忠诚度也更高了。
老白汾在群众中拥有很多铁杆粉丝,很多家庭都是祖辈三四代喝老白汾酒,很多消费者从小就与老白汾酒有“耳鬓斯磨”的感情。老百姓的生活平时少不了老白汾:办喜事时,人们要喝老白汾,因为要“白头皆老”;过年过节朋友相聚更少不了老白汾,因为“乡亲是老的好,朋友也是老的好”。
老百姓把“老白汾”当成老百姓自己的酒,所以对老白汾品牌也是爱护有加。老白汾品牌畅销,销量越来越大,而仿制者也多了起来。汾酒集团屡次打假,但屡禁不绝。老白汾的消费者们,更是对假酒恨之入骨,于是纷纷用自己的行动保护老白汾的清誉。他们除了检举一些假酒外,还想了一些别出心裁的打假创意,有些消费者在喝完老白汾酒后,就用瓶盖上的酒杯,把瓶身上的“耳朵”敲碎,造假者就无法用旧瓶装新酒来欺骗消费者了。这种打假方式最先是哪个消费者发明的,人们已经无从查起,但是这种“敲耳防伪”的有趣打假方式,却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模仿,最终形成了消费者自觉保护老白汾品牌的集体行为。
这种消费者自发打假的行为,在中国名酒中极少见到。我感到,老白汾已经不只是属于一个企业的品牌,而是属于所有的消费者的品牌,也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品牌。从老白汾消费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品牌深植于人民心中的伟大力量。这种不离 不弃的品牌忠诚度,这种牢不可破的消费者坚实基础,正是汾酒品牌文化之根,也正是中国十几亿消费者对民族品牌的呵护之情,也正是中国酒魂最稳固的基石。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