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9点钟,西江河上的雾气才刚刚散去,一辆辆旅游大巴接踵而至,游客对于所见所闻总是充满好奇,导游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进行解答。
这里不是刚获评为5A景区的西樵山,虽然距离西樵山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这里是有着数百年酿酒技艺传承的九江酒厂所在地,西江河在这里作短暂停歇后奔流入海。
对于多数广东人和海外华侨来说,九江米酒作为岭南地产酒的代表,长期以来都与龙舟等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清末民初,大批劳工出国务工,九江米酒也跟随务工潮远销海外。时至今日,已经发展到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就有九江米酒的影子,被形象地称为“家乡水”。喝上一口“家乡水”,以解思乡愁。
然而,到了今天,“大众酒”的形象已成为本地酒发展的枷锁,和省外高档白酒相比,本地酒一直被贴上“三低”(低度、低价、低利润)的标签。
随着国家禁止公款购买高档酒的“限高”政策出台,以九江米酒为代表的本土酒正摩拳擦掌,通过产业升级改变过往形象,寻求突围。
“家乡水”如何炼成?
“九江米酒的酿造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结果,在酿酒上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九江酒厂总经理关正生介绍,九江酒文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为酒的“血液”,水质对酒的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的赤水河,就有着“美酒河”的美誉,沿着赤水河顺流而下,分别酝酿出了茅台、习酒、郎酒、泸州老窖等数十种蜚声中外的美酒。
而作为九江米酒的水源,西江同样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境内的马雄山,在流经广西的石灰岩层时融入了微量元素,为九江米酒的酿造提供了优质的水源保证。
西江全长2074公里,水源并不是酒文化产生的充分条件。关正生认为,这还与九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关,“酒的酿造是一个很复杂的微生物工程,这里刚好处于大雁山和西樵山之间,形成了小型的‘九江盆地’,这样的地形很适合微生物菌落的繁殖。”
此外,九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为九江米酒的酿造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和省外以高粱酿造高度酒为主不同,米酒的口感更清雅,更适合广东炎热的天气。而且粤菜本身也以清淡为主,因此米酒更加符合广东人的口味。”
正是得益于各种独特的自然条件,早在清道光年间,就有九江的民众走上了酿酒为生的道路。及至清末民初,九江镇酒业迎来了最鼎盛时期,形成了“街街有酒店,巷巷有酒坊,人人论酒经”的热闹景象,并且与扒龙舟等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扒龙舟包括了埋龙舟、起龙舟等仪式,都离不开本地的米酒。”
“家乡水”的美誉由此而来。
依托岭南“酒文化”谋求突围
“大众酒”的形象深入人心,过去为九江米酒赢得了诸多赞誉,但到了今天,却成为阻碍本地酒发展的绊脚石。
长期以来,相对于省外白酒的高档定位,包括九江米酒在内的广东本地酒被称为“三低”(低价、低度、低利润)。关正生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本土酒的价值提升,必须与岭南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喝酒实际上是喝一种文化,像茅台有它的红色文化,国外的红酒有宫庭文化,我们自己也有这方面的文化积累,只是一直没有挖掘出来。”
“禁酒令”让九江酒厂看到了发展机遇,大量市场份额的挤出让本地酒摩拳擦掌。如何把握机会进行突围?关正生给出的方子是岭南“酒文化”的打造。
在关正生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樽石湾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的《笑纳佛》像,作为土生土长的九江人,本土陶瓷文化让他备感亲切,于是他萌生出把岭南的陶瓷文化与酒文化结合起来的想法。
2010年,九江酒厂与香港无线电视合作拍摄了电视剧《九江十二坊》,向观众重现了当年九江镇酒业的盛况,而这只是一个更庞大的“酒文化复兴计划”的预热,“南国酒镇”的打造寄托了关正生振兴本地酒的梦想。
“南国酒镇将打造成为4A级的工业旅游景点,它不但承担了产能扩张的职能,更重要的是挖掘岭南酒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产业支撑文化弘扬,用文化来提升产业的价值。”关正生对项目充满了期待。
一系列的努力正在不断发酵,改变着消费者对本地酒的看法,九江米酒开发的中高端产品也在逐渐被接受,预计明年九江米酒厂的中端产品比例将突破8%。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