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关注“吃”的“一号议案”,还有一份关于“喝”的议案由宜宾代表团提出,建议修订我省“酒类管理条例”,呼吁增设加强对川酒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
四川规模以上的白酒企业257家,占全国同行业的21%。但近年来,因缺乏规范,酒产品在质量标准和知识产权保护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据宜宾代表团工作人员介绍,我省有一个1991年实施、2004年修订的《四川省酒类管理条例》早已不适应我省白酒产业的需求。此次议案建议修订该条例,调整酒类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加大对假冒伪劣名优白酒等的处罚力度,以促进我省酒业发展。
针对上述情况,议案建议增设对白酒“地理保护标志”的保护,让省外企业在产品上标注基酒来源,能进一步保证散装白酒的品质,造福消费者;还建议加强对四川名优白酒的保护,所有产品采取溯源机制。消费者买到假酒,可以投诉、追溯问题环节,再级级追查。
如何评判是否达标?议案建议在全省建立各种白酒的感官评测中心,主要解决仪器不能测算的指标,比如酒的回香、醇度等,可通过观色、口感等感官来评测。目前,宜宾已在筹划。
议案同时建议,加大对生产企业周边大气和水资源的保护,因为酒的品质和周边环境关系密切。同时加强对包括名优酒配方等商业机密的保护。还提出加大对假冒伪劣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好、发展好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保障消费者权益。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