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死掉的开发商都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
在日前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第三届“中欧私人投资高峰论坛”上,潘石屹坦言,自己做了20年房地产,看到了一批批死掉的开发商,每五年就会出现一批,多是由于负债导致死掉的。
虽然,相比房地产业的体量和规模,白酒业尚不足与之比肩,但两者都在走着一条殊途同归的路——一边是不断地盖房子、卖房子,一边是不断地建窖池、销白酒;一边是大量炒房客囤积的房子,一边是经销商们无奈的库存白酒。
能不能撑死?能撑死多少家企业?这是一个未知数。
白酒“大跃进”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白酒行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3746.67亿元,实现利润571.59亿元,上交税金445.10亿元。除出口交货值外,各项经济指标数据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
根据《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国白酒总产量将达到960万千升。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白酒产量年均增长1.5%是建立在2010年总量为890万千升的基础上的,960万千升是以消费需求预测的,与现在白酒的年消费量相比较,每年增长约3%。”
不过,“上了高速路”的白酒行业显然并没有按照“规划”前行,在“十二五”开局年的2011年,我国白酒产量就高达1025.6万千升,同比增长30.70%。
又是一个令行业振奋的数字,白酒产量首过千万千升。“十二五”初始,各个酒类企业争先恐后地出台了规模庞大的产能规划。根据这些规划预算,到“十二五”末,大部分酒企的销售目标都翻倍增长,届时整个白酒行业的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
除收入目标外,酒企对产能规划也较为冒进,特别是品牌企业优质基酒产能扩张的速度极快,茅台基酒将从3万千升提高到6万千升,系列酒达到10万千升,郎酒优质基酒5万千升。
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唐桥曾透露,五粮液系列白酒将从今年开始扩大规模,通过技改和相关建设,实现扩产10万千升。而泸州老窖与山西汾酒,超过10万千升的项目都将在2015年计划完。
二三线品牌也不甘落后,况且,趁着大环境利好“大干快上”总是可以争取到优惠的政策和较好的市场收益,至少,在目前“跟风”扩产中,哪家企业不投资做点什么,就会被当成“异类”。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安徽孟跃营销管理咨询机构董事长孟跃就给不断上马新项目的白酒企业泼了一盆冷水:“也许很多中小型企业上马的产能扩建项目就是未来企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成本’。”
而今年茅台价格史无前例地“跳水”,也让我们重新开始审视白酒“产能过剩”的问题。
国家限制下的“区域支持”
白酒产业受政府“惠顾”最多的是四川和贵州。四川提出白酒的发展战略路径为“推动中国白酒金三角共同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力争川酒在2013年实现2000亿元产值,2015年实现2500亿元产值。按照这一产值目标测算,仅四川一地白酒产值就已与2010年全国白酒销售收入2700亿元接近。
与此对应的是,贵州省发布的“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项目:“十二五”期间贵州白酒工业总产值确保1300亿元,力争1500亿元;到2020年,占全国白酒市场的份额争取达到20%。
而在其他白酒产业强省中,各种规模的“产能竞赛”也在如火如荼地上演着,显然,已经在高速路上飞奔的各个白酒企业都渴望“超车”。
在安徽,几乎每一家产能扩建的企业背后都有地方政府的影子。
正在建设的古井产业园生产工程自2011年9月开工以来,制曲、酿酒、灌装、勾储车间和曲库、糠库、工作塔、立筒仓等主体工程已经全面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施工人员近2000人,古井贡酒公司投资1.35亿元用于优质基酒酿造技术改造项目,项目建成实施后,公司优质基酒产能将增加8000千升/年。
安徽省亳州市政府领导人多次带队考察项目进展,亳州市市长沈强表示,古井集团是亳州市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产业园是亳州市工业建设一号工地,是亳州市振兴白酒产业的重要支撑,对于徽酒的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兼任古井集团白酒产业园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沈强也多次强调,亳州市直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全力配合古井产业园及配套园区建设。
同样被当地政府给予厚望的还有安徽金种子集团,其在“十二五”期间,规划1400多亩土地用来筹建集白酒生产、酒文化博物馆等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金种子生态产业园,并加快推进“两个基地(曲酒酿造基地、曲酒储存基地),三个中心(白酒灌装中心、营销与物流中心、研发品控中心)”项目建设,预计金种子到2015 年收入将达到或超过40亿元、净利润有望超10亿元。
为了确保项目的实施,政府相关部门责任人甚至将办公地临时搬到了企业中,进行现场办公,其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此外,即便是销售规模在亿元左右的安徽九华山酒业也在今年6月,完成了二期工程的竣工投产。
事实上,为了限制白酒产业的无序生产,国 家早在2005年就取消了白酒生产许可证的审批,在2011年6月起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将白酒生产线、酒精生产线列入限制类目录。
显然,对待白酒产业,国家的宏观政策是“限制”,但是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小环境中却是“支持”,这看似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实则是一道博弈的问题。就如同目前的房地产行业,国家宏观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限制规范,地方政府则在这个大框架下推出切实可行的条例支持本地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目的一样,是为了行业向更加成熟、稳定兼顾和谐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