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蓄势
贵州醇进入北京市场大约在1993年前后,当时属于自然销售阶段。
贵州醇在北京真正起家的市场是房山区。北京琳琳长明商贸公司的崔长明经理1998年接手贵州醇酒的经销权,主要负责房山区市场。据了解,当时北京房山区与贵州醇酒厂产地的所在地是友好城市,基于这种关系,贵州醇酒顺利地进入北京房山区,并在政府机关的带动下有了不错的销量。琳琳长明公司的崔经理说,为了推广贵州醇酒,他们在房山区共进入了100多家餐饮终端,并组织业务人员进行细致的推广与维护。如此一来,本就不错的消费氛围加上系统的推广运作,贵州醇在房山区很快就有了较好的市场。随后贵州醇还与通州地区的汇利源商贸公司合作,也比较顺利地打入了通州市场。在这些渠道的带动下,贵州醇开始慢慢地进入了北京主流酒水消费市场,出现在各类中型餐馆、大排档,它就像水一样,渐渐地渗透了北京市场。
2001年应该是贵州醇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其新包装铁盒贵州醇隆重上市。该产品替代了原有的纸盒包装,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一包装档次的提升,仿佛给贵州醇注入了新的活力。消费者对这个产品十分喜爱,以至于将贵州醇酒亲切地称呼为"铁贵”。据调研分析,贵州醇酒受消费者喜爱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口感好、度数低、不上头。毫不夸张地讲,35°贵州醇酒在酿酒工艺上算是差异创新,独树一帜,其具备了极强的产品竞争力。受欢迎的原因之二是价位,在中低档区间,20~30元之间,比较适合北京工薪阶层消费。
从营销角度分析,口感与价位应该是产品最基础的环节,只能算作敲门砖,最关键的环节还在于渠道架构与系统推广。在市场培育期间,贵州醇比较出色的宣传推广就是与交管局合作,推出"交通安全伴你行”的宣传活动,每个周末贵州醇都会在北京各个小区内开展推广活动。当时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贵州醇酒促销员,也是北京街头引人注目的一处景观。对于这个时期的工作,贵州醇的打法是很值得赞赏的。他们把营销分解为细致的推广活动,把品牌宣传落到地面交流。这个打法为贵州醇后期市场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因北京市场过于庞大,其这一时期的工作并没有形成片区呼应,市场氛围依然很淡。
但贵州醇一直在坚持着,默默地坚持着。
据贵州醇酒北京销售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前期贵州醇的工作条件并不好,他们的业务员送货都是用自行车,被业界戏言为"飞虎队”。贵州醇公司的业务人员全部来自贵州本乡,具备了较好的吃苦耐劳精神。他们每天都会骑车做大量的客户拜访,直到数年后的现在贵州醇才拥有了汽车十多辆,但是他们的客户拜访工作依然按照常规继续坚持。市场就是这些业务人员扎扎实实地做出来的。
思路:贵在坚持——市场是用脚量出来的。
成功与失败也许只是一步之遥,或许只是因为多做了一件事,只是多坚持了一段时间而已。当我们开发一个大市场的时候,首要环节就是调整好心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成功没有诀窍。只有找对方向,然后坚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