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业动态 ┊ 酒市营销 ┊ 酒界风云 ┊ 杯酒人生 ┊ 健康养生 ┊ 鉴别品评 ┊ 美酒美图 ┊ 酒展会讯 ┊ 酒鬼杂谈 ┊ 红酒专栏
    中国酒文化网 >> 酒业动态 >>  search 中文域名“中国酒文化网”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 王文哲 题写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白酒里的“许三多”
·中国葡萄酒成品位阶层新宠
·茅台推出新款商务用酒
·“韩国酒”超市坐等低度酒“井喷”
·“年份酒”酒龄有些离谱 动辄十年八年多则数百..
·啤酒包装以塑代玻璃的趋势
·全国首家豫酒商社将现身郑州
·西湖啤酒布局浙北 德清新厂成进军上海市场前哨..
·我国保健酒业全速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2007年上半年郑州葡萄酒市场简析
最热文章
·高端白酒涨声快 飞天茅台价格春节前或破两千 24小时内新文章
·“零售潮”引爆国庆白酒市场 24小时内新文章
·中国白酒的价格飞涨 高端私藏酒夺势而出 24小时内新文章
·中低端白酒企业如何突围? 24小时内新文章
·品牌强弱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关健因素 24小时内新文章
·川酒企业强势盘踞 省外酒企错位竞争
·品牌效应促鲁酒快速崛起
·白酒投资虽好 但仍需谨慎
·白酒涨价喝不起 四招巧应对
·白酒涨价潮又袭来 洋河股份涨价迎“双节
旗帜广告位
茅台:在竞争中打造品牌
2007-06-21 作者:张剑鸣  来源:中国酒文化网

在主要经济指标连续8年跨越式增长后,2006年底,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市值进入1000多家上市公司前10位。前10位上市公司中,茅台是惟一一家西部企业与轻工类企业……“茅台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创造增长奇迹

    截至目前,“贵州茅台”市值已突破900亿元,是上市之初的10倍多。“这个排位老实讲我都没想到。”茅台集团董事长、总工程师季克良说。

    “‘贵州茅台’股市业绩的大背景是茅台创造的经济增长业绩。”茅台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兼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说。

    据透露,在1999年至2005年连续7年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2006年,茅台集团的销售收入、上缴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茅台酒生产供不应求,在全国许多销售市场竟至断货。

    2005年,集团不但产销利税率、人均创利税继续稳居全行业第一,而且主导产品年销售量、品牌价值、股票市值等均居行业榜首。这一年,茅台成为销量最多的单一白酒品牌。

    美国《商业周刊》的评估表明,在中国价值最高的20个品牌中,茅台品牌的价值为13.2亿美元,排名第8。

    茅台集团跨越发展的8年,正值白酒行业急剧变化之期。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的日趋规范,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日趋理性,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红酒、啤酒等其他酒种对市场的分割等等,白酒的市场份额、总体销量连年下滑。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白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茅台又好又快的发展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把质量视为企业生命

    2006年,茅台酒出厂合格率为100%。

    这是茅台集团多年保持的记录。

    “始终把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把质量工作当作企业最主要的工作来抓。这是茅台最见效的法宝。”季克良常说的这句话,同样挂在茅台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兼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口头上。

    茅台视质量为生命,最具标志性的表现,是对茅台酒生产周期的坚持。这是茅台集团长期坚持的质量底线。

    作为我国酱香型白酒典型代表,茅台酒生产酿造工艺独一无二,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至少需5年以上。    换言之,要保证茅台酒的质量,其生产周期的“铁律”就不能被打破。数十年如一日,每当产量、速度、效益与质量发生矛盾时,茅台人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茅台的质量把关实行一票否决制,从不动摇。

    “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说过,对产品质量而言,不是100分就是零分。茅台酒是茅台的,更是贵州的、中国的,这赋予了我们极大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促使我们围绕‘有机茅台、绿色茅台、健康茅台、世界最好的蒸馏酒’的产品定位与‘铸造一流企业’的愿景,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茅台酒的质量。”袁仁国说。

    茅台酒的质量控制长期沿用实物标准。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与现代科技结合,“破译”关键工序“密码”,消除神秘感,使之从自然升华为自觉,成了茅台酒质量管理逐渐深化的主线与鲜明特色。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就两次派出工作组,提炼出茅台酒传统工艺的14项操作要点。80年代中期,茅台酒的生产标准被制定出来,从根本上保证了茅台酒质量的稳定提高。随后,茅台开白酒行业先河,推广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及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逐渐形成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检评制度。在对包装全程检测的同时,茅台集团对重要产品甚至会实行全数检测。

    90年代以来,茅台集团一方面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质谱、色谱检测仪器,另一方面相继通过了ISO9000(2000新版)质量体系、ISO14000环保体系等一系列国际、国内认证,“长期陈酿”与“精心勾兑”两个决定茅台酒质量的关键环节跨入了微机时代。

    迄今,茅台集团成为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原产地域保护及非物质遗产为一体的酒类企业,先后14次荣获国际金奖,夺得“中国驰名商标”、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消费者最满意的产品等荣誉。

    着眼于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近年,茅台最大限度拓展质量工作的外延与内涵,努力将质量管理由生产领域延伸到对消费者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等领域,创出与产品质量同样一流的服务质量。

    2003年11月,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标志着企业已初步建立起世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向世界先进管理水平又迈进了一步。

    坚持不盲目跟风

    2007年元旦刚过,春节即将来临,茅台酒供不应求的状况更为突出。关于茅台的发展,各种议论也随之而来。

    “茅台酒应该千方百计扩大生产,获取市场利益的最大化。”一种观点认为。在许多时候,这种观点的潜台词是:为了获取利益最大化,茅台酒的一些质量准则可以“适当调整”,甚至放弃。

    继2003年茅台酒产量上万吨之后,2006年,茅台酒产量达到1.3万余吨。2007年,茅台集团决定新上马2000吨茅台酒扩产工程,到2010年,茅台酒年产量将突破2万吨。

    “按照科学规划、稳步发展的原则,我们将最大限度满足对茅台酒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但无论市场如何,我们都绝不能囿于眼前利益,动摇或放弃茅台酒生产的质量原则,绝不能‘卖新酒,挖老窖’。越是市场旺销的时候,越要头脑清醒。”这是茅台集团决策层的共识。

    事实上,伴随白酒市场的起起伏伏,关于茅台的发展之争从未停止过。难能可贵的是,每一次,茅台集团的决策层都没有盲目跟风。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白酒市场很不规范,一些地区和企业靠收酒勾兑等手段盲目扩大白酒产量。

    而当时,茅台酒厂却坚持把茅台酒产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许多人不解,酒厂决策层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

    “贵州白酒企业众多,假如我们没有清醒的判断,也完全可以发一把‘酒疯’,谋取巨大的短期利益。可是,粗制滥造,毁掉的却是茅台的金字招牌。”对那段日子,季克良不胜感慨。

    此后,少数省外白酒企业凭借“做市场”规模迅速扩张。茅台集团统一认识,走自己的路,脚踏实地地推动茅台酒的扩产进程。

真正重视消费者需求

    计划经济下,茅台酒厂长期缺乏定价权、产品开发权等经营决策自主权,到1997年,还过着“计划加批条”的日子。茅台酒“皇帝女儿不愁嫁”,上门趋利者如过江之鲫,酒厂宾馆常年住着几十人,专炒其批条为生。

    从计划走向市场,茅台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而观念的创新始终是其先导。

    1978年开始,茅台酒的经济规模与效益与一些同行拉开了差距。1998年7月,茅台酒销售量仅完成全年总任务的三分之一强,酒厂的车马喧嚣代之为门庭冷落。

    前所未有的严峻现实,最终促成了茅台人观念的全面转变。“以市场为中心,生产围绕营销转,营销围绕市场转”被严格执行。

    1999年初,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记者描述了“转变”的典型图画:从上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分配至茅台后,近40年,他多数时间从事或主抓技术、生产工作,以生产为中心的意识很强,以前出去,也是搞学术、生产交流比较多,可现在,他花在市场调研方面的精力却远远超过了前者……和他一样,几乎每个集团高层都深入销售一线。

    “消费者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危机过后,我们懂得了必须重视消费者的需求。”季克良说。

    难中求进、改中求进、抢中求进————

    还是1999年初,集团总经理袁仁国曾精妙解剖茅台竞争观念的转变。

    观念的转变,使得茅台集团实现了跨越发展。1998年底,不利局势不但被扭转,而且茅台各项经济指标较上年大增。8年,这样的跨越在一个又一个更高的层面得到实现,每年都有新的理念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过去数十年,茅台几乎只生产53度一种度数、500毫升包装一种规格的茅台酒。而今天,双眼紧盯市场,茅台“一品为主,多品开发,做好酒的文章;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走出酒的天地”的发展战略已经付诸实施。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口味、不同层次、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消费能力的消费者的多种需求,细分市场,茅台集团的产品结构调整在几个层面齐头并进:

    一,茅台酒单一酒度及包装的格局被打破,开发了38度、43度、33度三种低度茅台酒,包装也分为好几种;同时,推出15年、30年、50年、80年等陈酿茅台酒,实行普通茅台酒“年份制”,出厂年份不同,价值也不同。

    二,开发酱香型的“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与茅台酒共同形成高、中、低档齐全的酱香系列产品。

    三,进军口味大众化的浓香型白酒市场,着力将习酒公司打造为“茅台浓香白酒基地”。

    四,产品链向其他酒类领域延伸,以高端市场为目标的茅台啤酒、茅台干红,以及保健类的茅台不老酒等先后应市。

    1998年,茅台集团首次从企业内部招聘30余人,开始建设自己的市场网络,销售片区逐渐由最初的6个发展到28个。工程营销、文化营销、服务营销、感情营销、诚信营销、个性营销、网络营销等营销理念,被提到了重要位置。

    配合产品结构调整,统一装修、统一设计、统一标志、统一服务规范、统一指导价的600多家“国酒茅台专卖店”遍布许多大中城市商业黄金地段。以此作为市场营销网络的重要支撑点,茅台酒的数百家大小经销商,已基本完成了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覆盖,正逐步向县级城市铺开。

    茅台酒海外营销计划亦全面启动。

    在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专卖店开业后,集团计划进入欧洲、北美等市场。

     进行全方位创新

    白酒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似乎与现代科技相去甚远。

    “拿破仑有句名言: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茅台集团不跟风逐利,并不意味着不思进取、不求创新。相反,与时俱进地依靠科技进步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国酒茅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抓手。”袁仁国说。

    茅台集团本部,两栋最漂亮的大厦,一栋是办公大楼,另一栋就是科技大楼。早在1950年,茅台酒厂组建之初即成立了厂化验室。1990年,这个化验室升格为科研所,并被认证为全国白酒行业惟一的国家级技术中心,中心主任由季克良担纲。

    技术中心之外,茅台集团还拥有分布在制酒管理、品酒、勾兑等各个岗位,由众多国家级、省级评酒委员及酿造专家领衔组成的白酒界一流的科研队伍。

    仅1999年以来,茅台集团就斥资千万元购置了细菌鉴定系统、气象色谱分析仪、液像色谱分析仪、超临界萃取仪等先进设备,使技术中心的装备达到国际酒业先进水平,在茅台酒900多种复杂香气成分的科研攻关、新产品开发、微机勾兑等领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茅台集团建立的局域网,实现了从总经理办公室到部门再到车间、全国各销售片区一体的微机管理体系。同时,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扼制假冒产品的出现,集团引进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喷码、防伪标识等技术,其控股企业开发的茅台系列产品防伪技术,已有多项具国际先进水平。

    茅台科研人员通过数年攻关,一举攻克了茅台酒生产工艺中三个长期悬而未决的课题,为茅台酒的优质、高产、稳产、低耗、高效添加了新动力:二次酒生产课题的突破,每年可增销售收入数亿元;茅台酒酿造过程与环境中微生物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建立茅台酒工业生态园区的科学数据与理论依据;定量检测高粱中支链淀粉比例方法的确定,则结束了茅台酒生产中仅能依据感观检测高粱糯性的历史。

    “有人说白酒产业是夕阳产业,但换个角度,白酒产业同样可以列入高科技产业的范畴。通常意义的高科技涵括生物科技领域,白酒产业,正是生物产业的一个门类。”季克良说,“实际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革、升级紧密联系。一方面,高科技产业可以与传统产业的改造有机结合,引入有利于传统产品的创新设计;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

    除了创新生产工艺过程的检测方法等微观技术的应用,加速茅台酒微机勾兑、大容器勾兑、机械模拟人工制曲、电子鼻等科研项目的攻坚,并从国外引进机械化包装生产线外,茅台集团更将经常性的战略技术开发列上重要日程。包括:增加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开发激励机制,从销售收入中提取1%的资金投入科研工作,奖励、重用科技兴厂的有功之臣等等。 

    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正在茅台得到大力构建,集团相继与清华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无锡轻工业大学、贵州大学等密切合作,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力求让科研人员尽可能地了解市场。   

    紧握科技创新的“撑杆”,茅台正在进行新的跨越。“未来的茅台酒,工艺的科技含量及勾兑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要得到进一步提高,无论产品本身,还是包装材料、防伪等,都应该像当今汽车工业的发展一样,广泛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成为浓缩高科技的一扇窗口,让人一拿起、一打开,科技的魅力就扑面而来……”袁仁国说。

上一篇: 茅台7月启用升级版防伪系统
下一篇: 白酒渠道困境的突破
【 收藏到:365Key 新浪ViVi 和讯网摘 天极网摘 POCO【打印】 ↑回到页首
伊力特公司首次召开酒库管理与勾兑技术交流会
伊力特公司首次召开..
乌克兰设计师Evgen的酒类包装设计
乌克兰设计师Evgen..
乌克兰设计师Evgen的酒类包装设计
乌克兰设计师Evgen..
乌克兰设计师Evgen的酒类包装设计
乌克兰设计师Ev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