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二锅头的正宗传承者和品类始创者,红星二锅头发力愈发猛烈!
10月1日,由张涵予代言的红星全新品牌大片《始创者篇》登陆央视,宣告了红星“北京二锅头始创者”的全新品牌定位。大片一经推出,就引发了行业和市场的强烈关注。
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红星”到“北京二锅头始创者,红星二锅头”,可以发现红星二锅头的全新品牌定位,不仅勾画出“始创者”红星二锅头的历史伟业,更对北京二锅头这个品类予以了最高程度的致敬。
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一个与国同龄的民族品牌,红星身上从来不乏故事和看点。红星全新定位大片延续以往的走心风格,以消费者视角讲述红星的品牌故事和文化内核,直指二锅头品类始创者的身份,有着强烈的领袖者意味。
1 张涵予:二锅头,我就认红星!光荣与梦想,是北京二锅头始创者红星二锅头身上流淌的赞歌。
早在2016年,红星就曾以张涵予的奋斗经历为线索,制作了励志广告大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红星——张涵予篇》,向新时代每个不甘平凡的奋斗人生致敬。这部号称史上“爆点”最多的广告大片一经播出,就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与共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台上张涵予是受人敬仰的“五料影帝”,台下他和千千万万个消费者一样,也是忠诚的“红粉”,对红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动情地感概到:“红星,红了70年了!”
张涵予出生于北京,是一位地地道道、根正苗红的大院子弟,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对于这颗红五星,对于红星二锅头,又多了一份深厚的感情。
大片中张涵予用精彩的演绎、朴实的台风,将“北京二锅头始创者,红星二锅头”的品牌定位娓娓道来,充分表达出一位红星忠实消费者对红星二锅头发自内心的自豪与热爱。
“49年那会儿,北京就这一家。几辈人都喝这酒。红星,这味正!”通过张涵予与老戏骨张振新的一段对白,大片真实展现了红星二锅头系北京二锅头始创者的地位。
如果说张涵予作为演员的本色是“硬汉红”,那么,红星的本色则是“始创者”的“宗师红”。
品牌就是品类的代表,红星就是二锅头品类的代表。作为京味文化和北京地产酒的典型代表,红星二锅头再度携手影帝张涵予,红星全新定位广告语很好地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也突出自身并与其他品牌区隔开。
在业内看来,红星此举意在深化品牌心智占领、强化品类占位,更在向整个品类赛道发起冲锋的“号角”。
从主力产品的升级焕新到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到携手影帝名人用大片形式讲述红星品牌定位和精神内核,红星二锅头一直牢牢地把握着时代的风向,向消费者传递其二锅头始创者者历史地位。品牌就是品类的代表,红星就是二锅头品类的代表。
2 没有红星,就没有二锅头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来自山西临汾的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三兄弟,在北京前门大街创办源升号酒坊,为了提升烧酒质量,在摘酒时舍弃头锅、尾锅,只选取第二锅流出的清香纯正的酒液作为成品,这种“掐头去尾取中段”的分段摘酒方式,即称之为二锅头工艺。这是中国白酒工艺的重大创新,也是白酒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北京二锅头品类的“根”与“叶”都在红星。没有红星,就没有二锅头!
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根据政府颁布的酒类专烧专卖政策,5月6日,红星前身——华北酒业专卖公司实验厂成立。
作为北京地区首家国营酿酒厂的红星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生产献礼酒。经过酿酒匠人的日夜奋战,于9月成功酿制出第一批瓶装二锅头酒。由于出色完成献礼酒任务,建厂元老王秋芳等三十余名员工还被特批参加开国大典,红星也成为独家获此殊荣的酒企。
作为新中国的献礼酒,产品没有沿袭传统的“烧酒”、“烧刀子”、“高粱酒”、“白干”等白酒旧称,而是命名为“红星牌二锅头”,开创了以白酒工艺命名产品的先河,同时也宣告了二锅头品类的诞生。
为人民而酿,有始创者之功的红星,从来就是不平凡的。据《北京志》工业卷记载:1949年,北京市生产二锅头酒20.5吨,全部为红星二锅头酒。
1951年,红星商标成为新中国首批核准注册的商标之一,被媒体誉为“二锅头家族第一标”。1958年,红星对“红星牌二锅头酒”在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商标全注册。
北京二锅头酒酿造技艺传承史也是二锅头品类发展的一个缩影。
北京二锅头酒酿造技艺一直采用师徒相承、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自清康熙赵氏以来至今已传承十代,其中第七代至第十代传承人均为红星员工,这是白酒行业保留最完整的传承谱系之一。
2007年,红星申报的“北京二锅头酒酿制技艺”,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红星传统酿造技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专家组论证后得出结论:“红星全面继承了北京二锅头传统酿制技艺,是这一技艺的正宗传承者。”
可以说,北京二锅头品类之“根”在红星,“枝”与“叶”更在红星。一代又一代二锅头的传人始终坚守和传承着勇敢前行的奋斗精神,才让红星二锅头经过岁月的洗礼而历久弥香。
3 红星红了70年,还要继续红!红星一直传承着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正宗地道高品质的坚守。
1965 年以前,北京只有红星一家生产二锅头酒,每年仅有五、六百吨供应首都市场,还要满足驻外使馆、外事机构佳节庆祝,远远不能满足于市场需求。当时,北京市民只能凭购货本,每户每月限购两瓶红星二锅头,逢年过节有贵客才舍得开一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