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纺工楼)
12月21日,来自全国的一百多个从食品生态工程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下称“研究室”)走出去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毕业生,在这里共同欢庆食品生态工程与生物技术研究室成立二十周年暨2019联谊会。四川大学食品生态工程与生物技术研究室创始人、四川大学博导张文学教授与副教授吴正云出席并主持了这次联谊会。
(联谊会签到处)
(张文学教授和吴正云副教授接受学生鲜花)
据《华夏酒报》记者了解到,这些学生有些已经是五粮液、剑南春、湖南省盐业集团、宝洁公司、水井坊股份等知名企业能独当一面的技术总负责人,有的分布在各大高校的食品专业成为学科带头人,也有一些凭借着专业背景,在跨界领域取得一定成绩。除了这些活跃在国内外食品生态与生物技术领域的学生,
艰难跋涉二十年,苦尽甘来赢未来
二十年的艰辛历程,研究室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实验室大楼外景)
(实验室内部)
据悉,自1999年以来,研究室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省部级科技支撑计划及企业委托等科研项目6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达1500万左右,在酿造微生物领域已形成一定优势和科研特色。其中,2002年申报获得的“中国白酒(浓香型)窖池微生态学研究”,是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第一个酒类科研项目。先后培养本科生200名左右,硕士研究生近100名,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约20名,外来进修人员6名。
其中,送出学生赴日、韩进修交流或攻读硕博士学位15名。
(同学们回顾重返实验室的岁月)
张文学教授在联谊会上指出,从“家徒四壁”到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室,离不开所有人的付出和努力。
(2019级博士夏屿)
在读博士生夏屿感慨颇深:“我是慕名而来报考张老师的博士研究生的。有幸成为研究室的一员后,逐渐了解了研究室20年来从白手起家到稳扎稳打的发展历程,同时了解到张老师是一个严谨的工作狂,在这次聚会中,有返校的师姐问我:‘张老师还经常加班熬夜吗?’,我笑着说:‘昨晚12点半,我还跟他一起最后核对今天会场的工作安排呢。’我认为研究室发展至今有这样的成果,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师兄师姐们,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我感到非常荣幸与自豪。”
历历往事,我们携手远航
《华夏酒报》记者了解到,1999年11月15日,注定是个不寻常的日子。
(斑驳的实验室门牌号承载许多记忆)
这一天,张文学教授留学归来,创办了食品生态工程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作为第一个四川大学食品系学成归来的海归博士,张文学成了第一个食品系教授。然而,根据当时第一批博士生的回忆,二十年前,中国科研并不像现在这样繁盛,实验室从粉刷墙壁,购置简单桌椅,都得张文学教授带着学生们亲力亲为,不仅如此,也没有资金采购先进的设备和仪器,于是张文学教授就带着同学们,去收集闲置废旧的实验设备。“除了张教授心中的热忱,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一位学生回忆道。
(张文学教授讲述实验室发展历程)
对于当时去回收废旧仪器,张文学教授还给《华夏酒报》记者讲了一个段子:“当时我们到处去捡废旧的,人家扔掉的实验设备,拿回来充门面,实验室里太空了,日本的教师到我们实验室里来看,都说你们的设备我们没怎么见过,因为这都是他们早就淘汰的,研究室的起步非常的不容易。”张文学教授归国的日子19991115音喻“要酒就久,要耀要吾”。
事实上,这个不平凡的日子成为研究室里传承下来的“谐音梗”,饱含了学生对张教授创办研究室的感激与自豪。
(实验室成立20周年纪念徽章)
《华夏酒报》记者注意到,在联谊会签到处,为每人准备了一个特别的徽章。麦穗代表食品,“food brewing ”是食品发酵,明黄的底色代表阳光与希望,研究室风雨兼程二十载,春华秋实,落地生根,携手共进,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