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啤酒业占领一强之地”。
这是1993年底华润雪花刚拿下沈阳啤酒厂55%股份时,就笃定的未来。
13年后,到了2006年,华润雪花在全国的产销量率先突破500万千升,而雪花单品销量更是突破300万千升,无论是总销量还是单品销量,华润啤酒均拿下了国内第一的位置,首次超过青岛啤酒,成为行业“霸主”。
在随后的12年,直到现在,华润雪花啤酒在国内啤酒市场依然稳居冠军宝座。连续12年拿下销量第一,“霸主”地位稳固。
第一个十年超越同行,第二个十年超越自己,对于成立仅20多年的华润雪花来说,“在啤酒业占领一强之地”,掷地有声。
原华润啤酒董事长宁高宁曾写过26只猫和1只老虎的故事。
山里有一只恶狼遇到26只猫,面对众多的猫,狼不免心存畏惧,但迫于饥饿,狼还是壮着胆子向一只猫下了手,猫虽多,但无法合力相救,终难逃厄运,结果猫全部被狼吃掉。
尝到甜头的狼每日食猫一只,颇感满足。又一日,狼偶遇一虎,误认为猫,欲食之,终被虎食。
要知道,“大猫非猫,猫大成虎,一只虎的力量远超过26只猫。”
宁高宁曾把华润大大小小的资产化分为119个利润中心,有历史遗留的,也有新创的。他说:“华润所涉及行业将逐渐集中到10个以内,实施有限度地相关多元化。”而且“所涉足行业,华润必须能进入前3名。”
落脚到啤酒板块,一以贯之。
从1993年底涉足中国啤酒业开始,华润雪花便憋足了劲儿,要成为那只“虎”。
自打出生那天起,华润雪花与生俱来两把利剑:资本运作与管理整合。
也恰恰是这两把利剑,让成立晚又没品牌的华润雪花,在二十多年间,拔山盖世。
第一把利剑,资本运作下的收购之战打响,且一发不可收拾。
华润雪花啤酒最初是由华润创业与SAB啤酒公司合资组建,这是SAB在中国市场签订的唯一一个不控股的合作项目。后华润雪花啤酒与沈阳啤酒厂合资成立沈阳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
当时的啤酒市场,正是外资汹涌而入又迅速退潮的时期。站在起跑线上的华润雪花,已经具备资本和行业经验的先发优势,布局谋划既定。
起跑后的遇到的第一位劲敌,是比自己大五倍的大连啤酒厂。两年时间,华润雪花竟让大连啤酒市场变了天,市场占有率从15%飞跃到了70%。最终华润雪花全面收购了无力经营的大连啤酒厂。
也正是这一战,成为中国啤酒史上最早的一幕“蛇吞象”,华润雪花一战成名,自此开启了南征北战的并购之路,而中国啤酒史上的并购大潮更是由此开启。
大连大捷后,华润雪花将这套区域根据地模式套用沈阳、吉林、大连,称霸东北。
随后,坐拥东北,南下扩张,战争打响在四川,对手是四川王牌蓝剑啤酒。
最初华润雪花本想通过收购成都啤酒进入蓝剑腹地,不料蓝剑快速出手拿下成都啤酒。华润雪花迎敌而上,先后拿下绵阳亚太啤酒、乐山蓝带和乐山峨眉啤酒。蓝剑紧跟其后,一口气收购了川内八家啤酒厂。
三年恶战,两败俱伤,最终握手言和,合资为华润蓝剑,占据四川啤酒80%以上的市场份额。此战后,当时的华润雪花产能已经达到了300多万吨,业内第二,往前迈了巨大的一步。
自此,华润雪花羽翼丰满,燎原之势布局全国。
先入华东,收购安徽圣泉、廉泉、龙津;后经收购钱啤、西冷以及澳洲狮王,占据长江以南;又凭武汉东西湖啤酒,进入华中市场;收购福建泉州清泉啤酒有限公司,攻入华南;入主中原,在河南连续拿下驻马店悦泉、奥克、蓝牌;南下苏杭,入手西湖啤酒、大富豪……
时至今日,华润雪花啤酒在中国经营近70家啤酒厂,旗下含雪花啤酒品牌及30多个区域品牌,共占有中国啤酒市场将近20%的份额。
并购只是第一步,事实上,华润雪花的“超能力”在并购的整合管理上。毕竟,大猫非猫,猫大成虎。
首先,先将每只“猫”变强,直至成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