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的空气里,处处都弥漫着高粱发酵后的酒香气。
1992年,22岁的贾樟柯兴奋的跑到汾阳街头,拉着熟悉的玩伴就说,“我考上电影学院了”。
儿时的伙伴在一旁傻笑,不知道电影还有“学院”的他们不会想到,后来他们中不少人会成为电影里的角色,身后那一垒垒有些斑驳的城墙会成为电影里,贾樟柯回忆故乡的画面。
2005年,《南方人物周刊》做了一个青年领袖评选的活动,贾樟柯是其中之一,《南方人物周刊》说,“我们完全可以期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向世界输出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形象,向世界宣告中国的伟力。”
同一年,山西晋城人李秋喜来到了汾阳杏花村,因为汾酒,杏花村成了中国酒行业最有名的一个村。在这之后的10多年时间里,汾酒又让这个“村”成了世界瞩目的白酒产地。
在2017山西(汾阳·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览会上,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说:“当历史文化与诗酒文化完美结合,一定能给世界各地的贵宾们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也是在这次具有世界意义的酒博会上,汾酒集团特意赠送给贾樟柯五坛酒——分别刻有贾樟柯五部电影代表作的名称:《小武》、《站台》、《三峡好人》、《山河故人》、《逢春》。
老家
1997年的冬天。
这一年,北京到太原的高速公路还没有修好,贾樟柯坐了14个小时的火车才辗转回到汾阳。在烟熏火燎的午后,一家人围坐,父亲对贾樟柯说,“你回来得正好,县城要拆了。”
一年后,还是在汾阳,贾樟柯拍了《小武》——“这是一部关于现实焦灼的电影,一些美好的东西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迅速地消失。”
贾樟柯的同学韩宏戏称自己是“卖酒为生”的人。
他比贾樟柯低一级,因常常去贾樟柯所在的班上听课,就认识了他,那个时候贾樟柯正醉心于他组织的“沙派诗会”,同样爱好诗歌文学的两人就此相识。
中学毕业后,汾酒集团设在太原的“汾酒大厦”开业,韩宏作为工厂子弟被招工进汾酒大厦上班。就在韩宏忙活着管理台球厅和歌舞厅还有卖酒的时候,1992年年底,贾樟柯告诉韩宏,他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了。
同样有着文学梦想的两人,在彼此的人生路上,开始渐行渐远,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后来两人的友谊继续。
2006年,贾樟柯父亲去世,韩宏和同学们一起去陪他,灵柩停了9天,同学们轮流守灵。
这件事情不是一般朋友轻易能做的。在汾阳,贾樟柯和小伙伴们的友谊是透在骨子里的,或许,也正如这里的汾酒广告语说的那样,“骨子里的中国”,他们则是“骨子里的友谊”。
而有时候,这份情谊还会在贾樟柯的电影里,若隐若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