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的“南酒北酿”情结;
一位酒侠的“北方茅台”梦想;
一介儒商的“酱香传承”使命;
一瓶“北宗酱香”的前世今生探源;
当季克良遇上周晓峰,当张子文感动杜安民,当痴心邂逅仁心,当匠心勾兑恒心,三十五载成就的不只是一瓶“系出名门”的美酒,更是一部“酱”心独运的传奇……
楔子:大师的喟叹
2017年10月17日,鲁西北地标性白酒企业古贝春集团迎来一位仙风道骨眉发兼白的老者,面庞清癯,目光如炬,被一群人簇拥着在偌大的厂区里走走停停,留连忘返,并不时颔首示意,念念有词:没想到,真没想到!我来迟了!
浏览完厂区,落座科研中心学术报告厅,老先生将三只分别盛有国蕴和古贝元酒的小酒杯一一放在鼻子下,吐纳之间眉宇舒展,启唇轻啜笑逐颜开:好啊。点头品咂半晌又表情庄重地对古贝春集团董事长周晓峰道:我曾说过离开了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没想到在北方地区的德州,你们做到了这么好的酱酒质量!不容易!坚持了34年更了不起!我来迟了啊。
茅台集团原董事长季克良老先生品尝我公司酒产品
掌声雷动,老先生哽噎了:我说来迟了,一个原因是1983年我的老师杜安民同志来了后我就该来的,他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一直想来却没机会,很愧疚。再一个原因就是没想到古贝春做酱酒做得这么好,没想到企业文化做这么好,没想到你们这样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该来体会和学习,我来迟了,损失很大。
两个“来迟了”,三个“没想到”,令在场人员动容。老先生更是难抑激动,翰墨传情,运笔题赠:南酒北酿,酱香传承——季克良。没错儿,老者正是世界级酿酒大师、著名白酒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茅台集团原董事长季克良。而他深切缅怀的“老师”杜安民,正是上世纪80年代刚一退休就受他指派来武城酒厂(古贝春集团前身)的酱香北宗古贝元之父,原茅台酒厂生产技术科长。
一个梦想
当张子文的痴心遇上傅爱农的乡愁
从头说起。
1984年8月的武城酒厂有些不好表述,理论上应该风风光光,现实中却夹杂些不尴不尬。这一年的书记兼厂长张子文自然也有些五味杂陈。说高兴吧,还高兴的不彻底。说不高兴吧,这事儿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酒厂历史上的破天荒。
“这事儿”就是刚刚落幕的轻工部全国白酒行评,古贝春在其中拿了个“优质产品铜杯奖”。按理说,1978年创牌,五六年的工夫,古贝春从省优到部优折腾的也很不错,质效双优,名声在外。但既然是评比,就得分个一二三,虽说同样是部优“三甲”,这“探花”与“状元”比起来总显得没那么理直气壮。再说,外界闲话不少,总结起来就一句:这个吹气冒烟的张子文能耐,上窜下跳的就折腾个铜牌来。尽管县领导撑腰,大会上掷地有声:铜牌来之不易,是张子文带领全厂职工白手起家的武城首创。铜牌就比铁牌强!但“无形战线”的声音并不收敛:强?墙挡着!有本事给咱造个茅台出来喝喝?
口出狂言的人似乎忘了,他们挖苦的是没他们嘴狂却比他们敢想还更敢干的,人送雅号“张大胆”的张子文。张子文是古贝春一次创业崛起的领导者,是酒侠,白手起家时曾手提几十条毛巾当福利,披肝沥胆拜访名师招兵买马。是酒丐,一穷二白时就曾遥想后被周晓峰兑现的“金银梦”。事实上,一个月前,他们叫嚷或者说期盼的武城“茅台”——这个取名“东阳好酒”的酱香新品,已经盖头遮面待字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