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下午及20日上午,在莫高国际生态酒堡会议厅举行的酿酒葡萄栽培酿造暨葡萄酒产业发展国际交流会上,本着技术交流合作、促进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发展的希冀,中外专家汇聚一堂,共话葡萄酒发展之路。到会的嘉宾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执法稽查局副局长路政闽,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秦书尧,武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发江,甘肃省酒类商品管理局局长、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副校长、葡萄酒学院终生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葡萄酒学院院长房玉林,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小产区认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黄卫东,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佰鸿,澳大利亚国际葡萄酒大师、职业葡萄酒评论家、葡萄酒作家、葡萄酒顾问罗伯特·盖迪斯等一众国内外专家学者就栽培种植、酿造加工、营销推广开展互动交流,为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把脉会诊、建言献策。
陈浦:提升品质、凸显个性是努力的方向
陈浦在发言中说:“自从2010年《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颁布实施八年以来,甘肃省政府召开了六次推进会议。2015年出台了《关于促进全省葡萄酒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2016年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全省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意见》。在省、市、县、区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支持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合力,使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再次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
陈浦认为,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以困难和问题为导向,研究经济新常态下葡萄酒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稳定增长的策略、措施,迫在眉睫,任务艰巨而繁重。加快原有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改造,推进抗寒抗旱优质苗木引进繁育,提升并凸显河西走廊葡萄酒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努力培育加工主体,积极扶持小酒庄建设,延长葡萄酒产业链发展,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和葡萄酒人才培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李华:要保证酿酒葡萄栽培可持续发展
河西走廊地区环境相对脆弱,虽然拥有光照、昼夜温差、病虫害少等自然优势,但是气候寒冷、干旱缺水也是一个显著的制约因素,因此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种植技术是非常重要的。针对这些问题,李华在会上作了主题为《酿酒葡萄栽培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围绕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风土特点,详细介绍了西北酿酒葡萄栽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相关种植技术。
李华认为,从技术层面上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突出风格、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节能减排。他说:“可持续葡萄栽培的目的和任务就是根据不同的生态类型,确定适当的品种以及相适应的栽植技术,做到适地适种、科学管理,在保证生态资源永续利用和葡萄植株寿命的前提下,追求葡萄产品在质量和产量上的最大效益。”
从西北的地理环境来看,在葡萄种植上需要保证便于冬季埋土和春季出土,追求技术简单便捷。李华认为一方面采用“爬地龙”架形,另一方面需要遵循最小化修剪理论,即尽量降低多年生部分比例,减少剪口数量,平拉双臂。这样能有效防止植株早衰,达到持续发展的目标。
李华在最后说道:“葡萄持续栽培的概念必须满足生产高质量的葡萄和葡萄酒、尊重人和环境、保证葡萄和葡萄酒长期的经济效益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利用自然调节机制和资源,取代任何不利于环境的手段,长期保证葡萄产品的高质量,保证优质、稳产、长寿和美观。”
黄卫东:培育小产区品牌极其重要
中国的葡萄种植技术顺应国内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逐步推行出一套可以长久发展的体系。但在产区品牌建设方面,国内葡萄酒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应国内的产区化建设方向。会上,黄卫东就产地和小产区认定等方面作出了精确阐述。黄卫东表示,虽然中国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培育葡萄酒的特色产地和小产区品牌是极其重要的。在区域特色小产区社会品牌的引领下,提高特色土地和葡萄酒交互形成的价值,进而开拓市场,获得的效益就会更大。葡萄酒小产区认定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小产区(乡(镇)以下行政区域或具体的地块),经审核批准以中国小产区产品生产地名命名的葡萄酒,其质量、独特风格、声誉或其他特性取决于该小产区(产地)的气候因素、风土条件和人文因素,有安全、优质、独特、难于复制的特点。
黄卫东说:“申请中国小产区认定产品保护,应依据中国小产区管理规定(中国团体标准)经审核批准。使用中国小产区认定产品专用标志,必须依照该标准经注册登记,并接受所在行政县(市)政府委托机构的行政监督管理和小产区认定委的市场监督管理(一物一码的防伪溯源)。”
中国小产区认定保护,有利于县域经济和社会品牌的发展,有利于培育乡镇、村庄的社会品牌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提高农业土地价值,促进高端农业产品的消费者价值认同和收藏增值潜力,培育差异化的健康发展模式。
罗伯特·盖德斯:相似经验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