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青岛的城市上空,总是飘摇着啤酒花的焦香,配以美轮美奂的城市容貌和摇曳多姿的魅力夜景,显得十分性感、迷人。
是的,这是一个让风都慢下来的城市。从街头塑料袋散啤的日常,到啤酒节啤酒大篷里的豪饮,俨然成为了青岛普通市民家庭的“标配”。
每年盛夏,亚洲最大的啤酒盛会如期而至——青岛国际啤酒节璀璨开幕,这一地标性的节会以青岛最具国际认知度的品牌——青岛啤酒为底色,以一座开放度极高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气度为主调,调出了吸引全球眼光的北纬36°独家风景。
找寻青岛的城市“味道”?必定是从一杯口感绝佳的青啤开始……
一段酒香与一座城市的世纪记忆
有关青岛这座127年历史的城市的描述,有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一是康有为笔下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二是“全球外国朋友可能不了解山东和青岛,但他一定知道青岛啤酒”;三是青岛人口中的“两种泡沫说”,一语道出了啤酒与这座城市的渊源。
1903年,由英德商人投资40万马克创办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具有欧洲技术标准、拥有当时最新生产经验以及最先进生产设备的啤酒生产厂诞生,这就是青岛啤酒的前身。
青岛啤酒的历史,几乎和青岛的历史一样长。它浓缩了中国啤酒工业的百年发展史,折射出一个企业、一个城市奋进不息的精神史。青岛啤酒115年的酿酒史里,一个最打眼的概念就是:品质。无论时事、经济环境的变迁,青啤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始终如一,而青啤员工们的说法更朴素:好人酿好酒。
几十年前,有人形容青岛的惬意生活是:哈啤酒、吃蛤蜊、洗海澡。今天看来,这种惬意生活并没有丝毫的消解、变迁,仍然在市民和游人间有滋有味地存续着、进行着,生机勃勃。
上世纪90年代,青岛快速扩张着自己的体量,以南海岸线核心市区,向东扩、向北扩、向西扩。如果把青岛老城区称作东城的话,西海岸新区就是青岛西城,双城隔海而望,由海底隧道、海上轮渡、跨海大桥、环湾高速相连接,而在几年之后,穿海而过的地铁将直接联结东西双城,二者将脉搏共通。
自1991年青岛啤酒发起和承办了第一届啤酒节,今年已是第28届,38天的激情狂欢,为620万市民游客和海内外宾朋奉献了一场“啤酒全球化、演艺高端化、美食品牌化、设施智能化、参节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啤酒盛宴,创下了场地规模“世界最大”、持续时间“史上最长”、参节人数最多、啤酒品种最全、文化活动最精彩、媒体关注度最高的“六个之最”,青岛啤酒1903、奥古特主题大篷仍是城内人气最火爆、最狂欢的场地。
啤酒节,就是植根深厚的啤酒文化的一次总爆发,一杯青啤,串起了一座城的激情与狂欢。所以,当美国篮球巨星巴蒂尔来到青岛,面对镜头说出那句“先知道青岛啤酒,之后才知道了青岛这座城市”时,在场的人们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青岛啤酒之于青岛,已不是简单的一种饮品,而是这座城市的生活味道与文化符号。
一种生活方式与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盛夏、大海、沙滩,冰镇啤酒。也许,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比拥有青岛啤酒的城市更适合办啤酒节。
青岛啤酒是世界第五大啤酒制造商,品牌价值千亿元。它可能不是全球销量最大的啤酒商,但它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完全不逊于任何一个国际大品牌。
在长达百年的浸润之中,啤酒文化的印记已渗入青岛文化的肌理,正如青岛市委党校教授李光全博士所说,“拥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啤酒文化是青岛啤酒节的根,全国任何地方以它为主来做啤酒节,可能都做不过青岛,最核心一点是有青啤的啤酒文化在这里”。
城市气质源于三条脉络:历史,掌控的是城市变革的精神线索;自然风貌,象征着城市肌体的永恒状态;人文,彰显了城市繁荣的未来基因。这三点合流,才是一个城市的气质。每到盛夏,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避暑城市青岛和它蓝色的大海,联想到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啤酒以青岛之名,伴随城市百年,盛行于市井,依靠尘俗生活的丰富和生机而加冕;它实现了“青岛”与“啤酒”的平衡,把自己的位置摆放的不偏不倚不卑不亢;德国式严谨和海派开放,再加上齐鲁厚德载物的城市底气,成就了一瓶青岛啤酒。
梁实秋饶有文趣地写到:一分牛排,佐以生啤酒一大杯,依稀可以领略樊哙饮酒切肉之豪兴。这当然可以理解,啤酒不适于细品慢饮,要大口喝才畅爽无比。也许只有喝啤酒,才能体会到武松痛饮18碗过岗打虎的豪情。有人说,白酒是一种沉重文化,适合一个人独享;红酒是一种浪漫文化,适合与有情人分享;而啤酒则是一种激情文化,适合与朋友共享。喝啤酒不能浅尝辄止,不便自斟自酌,必须用畅饮来表达欢畅。有了青岛啤酒,青岛人首先便具有了一种好客的心态,觥筹交错、品酒交流;不必大醉,微醺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青岛人于是有了兼收并蓄、包容八方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