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酿网】核心提示:青岛啤酒、华润雪花、燕京啤酒一直以来都是啤酒行业的三大巨头,引领着中国啤酒行业的发展。然而今年“三足鼎立”变成了“四足鼎立”,外来的百威英博正式挤进了前三,瓜分中国啤酒市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啤酒竞争,青岛啤酒、华润雪花、燕京啤酒该如何应对呢?
随着2011年上市公司财报和啤酒行业报告的出炉,数据显示,青岛啤酒、华润雪花和燕京啤酒演义的“三国”已经变身为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英博和燕京啤酒构成的“四强鼎立”华润雪花作为中国第一个销量超过1000万千升的啤酒企业蝉联行业销量首位,跻身全球第五的行列。“洋品牌”百威英博跻身第三。
三巨头坐享半壁江山
三大传统啤酒巨头的上市财报显示:2011年,华润雪花销量1023.5万千升,市场占有率达到21%;青岛啤酒销量715万千升,市场占有率约为14%;燕京啤酒销量550.6万千升(含托管企业),占全国啤酒总量的比例也超过了11%。
仅算市场占有率一项即可发现,三大传统巨头的蛋糕版图已直逼行业半壁江山。“2012年,三巨头的市场占有率一定过半。”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何勇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评价说。
与三巨头的一线飘红相比,二三梯队的啤酒企业身处险境。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行业报告的数据显示,在我国497家啤酒生产企业中,大型企业13家全无亏损;中型企业254家,亏损企业77家,亏损面31.43%,亏损深度29.34%;小型企业239家,亏损企业76家,亏损面31.90%,亏损深度68.81%。
何勇分析说,规模化、集约化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啤酒工业发展的主线。
根据何勇提供的数据,2010年,中国啤酒传统三强在单位产品的收入、税收和利润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利润上,三大集团的数据为近80%,7家100万千升的企业数据为73%,26家20万千升的企业数据为51%。“这说明规模越大,利润越高,这就是规模效应。”何勇说。
比较各公司财报可以发现,关键性数据“三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在各企业中占比差距巨大。例如,销售费用率一项,三大巨头的数额都在20%以下,而二三线品牌的销售利润率均在25%以上,甚至很多企业的数额高达30%以上。
“啤酒行业本来就是微利行业,‘三费’的高涨极大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使企业成本高企,缺乏市场竞争力。”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解释说。
闯入四强的外企
在啤酒企业销售总量排名中,百威英博以集团身份第一次闯入一线啤酒集团,跻身四强,且名列第三。“此前我们一直说三大集团,但在2011年行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四大集团的说法。”何勇解释说,由于统计数据等技术方面的问题,百威英博一直没有计入第一梯队,直至今日,百威英博以566万千升的产销量险胜燕京啤酒,成为不容忽视的“外部力量”。
外资啤酒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成长由来已久。“啤酒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的产品。”何勇介绍,啤酒是我国加入WTO后首批进出口“零关税”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国外知名啤酒品牌没有在中国设厂、实现本地化生产的寥寥无几。”
自2002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啤酒第一大产销国以来,中国至今已经连续第10个年头位居首位。
2010年,全球啤酒产量18176万千升,我国占25%以上。2011年,我国啤酒行业的产量增长仍一路飙升,一季度增速为7.75%,二季度增速13.86%,三季度增速4.62%,四季度增速13.86%,达到2007年以来的最高增长水平。
“外资啤酒品牌看重中中国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并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加速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和市场份额的提升,这无疑也推动着啤酒行业‘合纵连横’的趋势。”向健军分析说。
但何勇认为,外资品牌的进入并未对中国啤酒行业的发展造成实质性威胁。“目前的中国啤酒属于低价值的生产成本敏感型产品,中国啤酒进出口量加在一起不足总产量的1%,对于国外品牌和资本的进入,我们应该持一种包容的心态。”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