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牌,再次成为糖酒会期间的关键词。第87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期间,各路白酒贴牌商均为预想的千万订单而奔走。虽然,业内对白酒贴牌争议不断,但并不妨碍新的贴牌商不断加入,即便这个行当的门槛和风险越来越高。究其原因,仅一个字:利。
贴牌
10月18日,第87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糖酒会)在福州如期举行。
与往年相同的是,这一天,酒业大佬们已经不在第一现场。不同的是,在诸多酒企计划“瘦身”的同时,贴牌再次成为本届糖酒会的关键词之一。
早在10月13日,本届糖酒会上贴牌产品多的现状,已在业内广为传播。现实是,福州糖酒会期间,五粮液、贵州茅台等诸多大牌酒企,不是被山寨就是被贴牌。
其实,对于“贴牌”,其准确的表述是,“酒厂的品种代理商,所有的酒品均是酒厂生产的。”曾运作过贴牌产品的知情人士对新金融记者说。
“包销、买断。他们不太愿意说自己是做贴牌的。还有的说是做OEM的,实际上圈里人还是说贴牌多一些。”一熟悉白酒贴牌产品运营的业内人士杨铭(化名)这般解释。
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颇令人玩味。
而贴牌的另一主体——酒企的态度也很“为难”。
10月16日,五粮液的“贴牌”产品——感恩酒上市。转天,贵州茅台的“贴牌”产品——和美一家酒也在福州举行了上市发布会。
有意思的是,早在10年前就宣布了“瘦身”战略的五粮液,如今还在贴牌。
据国内酒类营销实战专家乔运昌介绍,2002年,市场上曾有上百种不同档次标称“五粮液股份”生产的不同品牌产品,并为五粮液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是,这些数量众多的“超生”子品牌稀释了五粮液的高端品牌价值,拖累了五粮液的高端形象。
于是,2002年年底,五粮液提出“1+9+8”的品牌战略,即发展1个世界性品牌、9个全国性品牌和8个区域性品牌,并在2002年后削减了38个市场表现差的子品牌。今年上半年,五粮液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原有的品牌战略要调整:全国品牌不一定是9个,区域品牌也不一定是8个,会减少。“五粮液一方面在收缩贴牌产品,另一方面仍有新的贴牌产品出现。其整体品牌发展策略仍显模糊。”乔运昌对新金融记者说。
贵州茅台,虽然有比较清晰的品牌战略,但据知情人称,其贴牌产品在最多时也曾近200个。
在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看来,贴牌产品逐年增加的原因在于生产商和贴牌商都会获利:一方面,通过贴牌模式厂商可以利用贴牌商的资本力量和市场资源扩大产能,实现大范围扩张;另一方面,贴牌商可以借助厂商带来的品牌优势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
大酒企贴牌,小酒企也贴牌。
本届糖酒会期间,在闽江饭店布展的一家小酒厂——茅台镇鹏程酒厂打出了“ODM”的招牌。
该酒厂的理念是,OEM=贴牌生产,而ODM=全案输出,是前者的升级版。
新金融记者采访获悉,其ODM内容涵盖:商标、包装、罐装、销售、运营等等,甚至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帮助贴牌商改变酒的口感。有点像“一条龙服务”。厂家声称,可以根据投资人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成功几率较大的运营方案。
而这种所谓创新,在简爱华看来,是更关注客户的需求;而弊端在于该模式的主导者多为名气较低的原酒生产商,对于产品的品牌力提升缺乏支撑。
事实上,诸如此类的小酒厂贴牌也举不胜举。互联网上有大把的可以做白酒贴牌的小酒厂。
新金融记者以酒商的身份咨询其中一家时,酒厂声称,如果要做一款零售价每瓶在1000元左右的酒,前期投入大约需要500万元,最低200万元。他还再三强调,做生意一定要认真考察,并欢迎去酒厂面谈。
可是,就贴牌的前期投入而言,基本没有标准。“这要看所要贴牌的产品是属于强势品牌的厂家,还是弱势品牌的厂家,是全国一线品牌还是区域性品牌,通常情况下,不同规模的厂家和不同影响力的品牌对贴牌运营商进入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乔运昌介绍说。
“有的小酒厂,50万就能做,但是品质能不能保证,卖给谁,贴牌商均要考虑清楚。”杨铭对新金融记者说。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