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上进行调查就会发现“奢侈品”的大幅跌价,百姓称大快人心。中央遏制公款消费的背景下,高档酒做为标志性产品,有了超过30%的下跌。
曾几何时,有人认为这些东西是只涨不跌的。为什么会这样想呢?是因为有“市场需求”在支撑着。新华视点曾经报道过,一位长期从事高档酒营销人员说,公款采购是国内酒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柱,一些红酒企业的销售,单位或公款采购占30%至40%,而知名白酒企业,公款采购超过50%的也不少,可以说中国酒类市场的一大“引擎”就是公款消费。
这些年来,一瓶600元的茅台酒最高被炒到2400多元;原先不到1000元的小拉菲,也炒到8000元以上;1982年的大拉菲,则从一万元飙升到六七万元。如此疯狂酒价背后的一大“推手”,就是公款消费,或曰官员喜好。正是这种庞大的“市场需求”,造成了这些奢侈品水涨船高,且似乎只会越涨越高。但是,这种“市场需求”不是正常的市场需求,而是畸形的“伪市场需求”。这种畸形的需求,反过来导致了国内酒业等行业的畸形发展。恶性循环的后果,是几败俱伤,没有赢家——行业发展走偏了,社会风气败坏了,党心民心涣散了。群众对这种歪风气愤不已。
过度的甚至失去节制的公款消费,绝不是正常市场需求的反映,反而会对真正市场的建设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上万一斤的明前龙井、八千一斤的长江刀鱼、上万一瓶的高档红酒,它们定价机制的形成,不是市场化的,而是权力化的。更严格地说,不是市场需求,而是权力需求。这样的市场交易状况,是“权力”披着“市场”的外衣在耀武扬威。“市场”成为权贵们的理由和说辞。在这样的“市场”中,任何市场经济的正常供求规律也不适用,适用的只有潜规则。
但是再猛的“只涨不跌”也抵不过“认真”二字。畸形的价格和畸形的市场,被“认真”地打回了原形。这次中央动了真格的,下狠心动重手治理。我们不敢说已经取得彻底胜利,但是取得了开局首胜或是阶段性胜果,则是无疑的。老。但也要认识到,任重而道远,行百里者半九十。“终结者”一定坚持到底,走好最后十里!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