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辩论的前提:“法国/中国:我们的品味一样吗?”但这次6月19日的国际葡萄酒与烈酒展(Vinexpo)上,中法之间在葡萄酒教育、生产及商业上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我们的中国朋友对葡萄酒的热情是基于品质还是那些显而易见的利润呢?基调被切片,而且并不是胡扯。
梦络酒庄(圣代米隆特级园),在2011年底被中国演员赵薇买下。这些年,大量的波尔多酒庄被中国人买下。法国人和中国人是用同一种方式品酒吗?葡萄酒评论杂志在波尔多6月19日周三的Vinexpo展会的3号品酒实验室组织了本次品尝。不得不说中国人出现在展会所有的角落,即使是那些场外酒庄组织的专业人士的晚宴(从6月16日至20日)。
回顾一些重点数据:每年有150万百升的法国葡萄酒出口到中国,价值5.5亿欧元,其中波尔多葡萄酒就占了65%。对于葡萄酒的出口商们来说,中国已经赶上了美国市场,当然还有以前的三巨头,英国、比利时、德国。
然而,中国的这种征服已经开始引起了担忧。由葡萄酒评论主编Denis Saverot主持,这场辩论从葡萄酒的品评转到了中国市场潜力,进而到了关于质量的定义。每个人都知道,中国人热衷购买葡萄酒是因为它代表着身份,与经济上的成功密切相关。但是在对拉菲这样的名庄狂热之后,中国人是否已经成为在西方定义中真正的爱好者呢?人们对此意见分歧很大。
“在中国的餐厅没有任何葡萄酒的宣传”
葡萄酒评论高级品酒师,本次特刊的共同作者,Olivier Poels,自从葡萄酒评论中文版项目开始(2011年5月)以来,三次访问中国,被某些业内人士泼了冷水:“那些好酒运来中国是因为其声誉,根本不是因为品质!人在那里喜欢用它们作为礼物。当然,因为某些原因,中国人会开掉一些葡萄酒,却并不会太认真。我们在那里看得很清楚,在那些中国人常去的餐厅,在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喝茶,然后通常是40度的白酒。没有人自发地点瓶葡萄酒。换句话说中国人想要获取优质葡萄酒的文化还需要很长的学习过程。”他这样分析道。
【钟翔歪评:尊敬的Olivier Poels先生来了中国3次,就给我们中国人下了个定义,我们大家喜欢名庄就是因为名声,换句话说,我们都是棒槌。在中国看不到葡萄酒,法国每年出口那么多的葡萄酒原来都被中国人送礼送没了。】
“中国公众想要学习葡萄酒,你们应该帮助~!”
这个口号并不是洪梅提出来的,一位常驻勃艮第的年轻女士,通晓多门外语,把勃艮第的葡萄酒卖到中国。洪梅用完美的法语提到中国近期葡萄酒的发展现象,她鼓励欧洲人帮助她的同胞们提高对于葡萄酒的认识及品味。“中国的消费者依然是初学者,这是真的,但他们想学习。大量中产阶级的消费者已经入门了,而且他们提高得很快。完全没有那种新兴百万富翁的心态,他们为了愉悦自己而喝酒,而且还尝试训练自己的口味。这种情况很积极,而且发展很快。我们通过品酒培训来帮助一个潜在市场的诞生,你们得帮助这些中国的新消费者!”她在大厅说得简明扼要、铿锵有力:“中国很大,差异性很大,并不存在一种中国口味,而是拥有着无穷的变化。”尽管对洪梅来说,这些不同的味觉区分着中国不同的区域,但却并不能促使葡萄酒巴洛克标准的出现:“消费者希望在味觉识别和葡萄园等级上采用国际标准。因此,如果勃艮第葡萄酒对他们来说依然很难懂的话,那么他们就有着学习的潜力。”
【钟翔歪评:非常庆幸还有现场还有中国同胞能够为我们正名,大赞~!】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