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风波未散,“勾兑门”疑云再袭,著名酒企枝江酒业最近被疑用食用酒精勾兑冒充纯粮酿造,又牵出国内酒业另一争议——“原产地”之谜。
面对焦点——基酒产能与成品酒销量严重不匹配,枝江酒业回应称,从外省购买部分基酒,旗下只有少数低端产品使用食用酒精勾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原产地”不断越界,产地其实并不“地道”。
“原产地”白酒并非当地产?
我国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指的是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在地理标志产品名录中,不少白酒榜上有名。我国对于酒类“地理标志产品”的水、酿造过程、生产工艺等的强制性规定严格,细致到“酿造勾调用水需取自某一个泉”,酿造环境必须“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等。
不少酒企遇到基酒产能不足问题,因此选择在外地购买基酒,有的甚至用食用酒精勾兑,“半成品”生产的白酒模糊着“地理标志”。上海酿酒专业协会秘书长吴建华说,如果一瓶酒上原料里标注了酒精,或者酿造过程实际上是用酒精勾兑的,却又同时标注了“地理标志产品”,肯定是“问题产品”。
“原产地”成了筐什么都装
“傍原产地”的又何止是白酒?知名红酒进口商卡斯特公司总经理潘汝显说,红酒也是其中的重灾区。潘汝显介绍,原产地管理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名酒管理的一种重要管理措施,对于品质保证、产品质量是重要手段,譬如此类葡萄酒比普通的餐酒价格高两三倍。
国内很多红酒企业虽也标榜原产地,然而原料来自于天南地北,勾兑后以产地酒出品,这是行业潜规则。一些受保护的企业发现不需提高品质,只要“躺着”发售“许可产品”就能赚钱,最后只会“自毁长城”。
国内酒业须“正本清源”降虚火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旦得到确认和公告后,其声誉会得到很大提升,效益也会显现出来。在专家看来,滥用“地理标志”这一“金字招牌”现象频频出现,必须严加治理。
国外对于造假或者鱼目混珠的行为,违法成本极高,可能会被驱逐出这个行业。吴建华说,我国应加大对“地理标志”的后续监管力度,建立“失信者”黑名单,对肆意标注“地理标志产品”的做法坚决制止,酒业也要降虚火。(酒庄)
相关阅读:
中国政府正式立法批准“香槟”地理标志保护地位
山西乡宁戎子酒庄葡萄酒申报地理标志产品进入公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