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刚从一家知名白酒上市公司调研回来的某券商研究员在调研纪要中留下这样一笔,“政府对白酒行业的负面认识可能改观,未来有望在三个方面出台利好政策。”
其说法,今年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相继调研白酒行业,认识到白酒是唯一有自主名牌产品的民族产业,相对纺织、陶瓷、丝绸等来说应该扶持。具体可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白酒行业从发改委限制类产业名单中剔除;二是消费税改革,取消每斤0.5元的从量税;三是加强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提高准入门槛。
利好消息就像长了脚,迅速在各大机构间游走。记者昨日联系这位研究员,他表示“具体的情况还不太了解,主要的信息都是上市公司方面透露的”。真相究竟怎样?
“限制类”帽子要戴一辈子?
白酒业戴上“限制类”的帽子,已有七年多。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将白酒生产线作为限制类目录后,2011年6月1日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再次明确,白酒生产线等被列入限制类目录。
记者相熟的一家白酒上市公司董秘解释说,“虽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是指导性的,但仍然具有较强的行政约束力。比如贷款标准从严、土地优惠等措施,对行业的约束仍然存在。“这段时间,我也在和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的人接触,并没有听到这些风声。”昨日,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副秘书长宋书玉显得相当疑惑。
宋书玉对记者透露,2005年国家明确限制白酒生产线后,行业内部曾反复跟发改委沟通,希望能取消这一限制,但2011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并没有改变。行业人士早有思想准备,白酒生产线或将被永久性限制。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马勇则对记者指出,并不建议将白酒行业从限制类产业名单中剔除。“这么多年国家限制白酒生产线压根没限住,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当地酒企。如果不再限制,白酒产销规模扩张得更快,对行业发展并不是好事。”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