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茅台的声明,一名做赖茅的经销商给记者打了这样的一个比方:“仗打完,士兵都走光了,茅台收拾战场去了。”在他看来,现在市场上的“赖茅”敌军几乎都没有了,茅台的声明出来得“太晚了”,意义并不大。
这种看法固然显得极端,但目前在全国赖茅市场的萎缩却是不争的事实。有经销商认为,就算茅台没有声明,“赖茅”的销售业绩持续下滑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市场将会越来越规范,而没管理的品牌最终只会慢慢走向消亡”。
以“赖茅”产品曾风生水起的河南为例,在2011年时,它的销售局势已开始不太乐观。赖茅在河南地区以前最大的经销商,河南豫甲商贸(该公司在2012年初已基本停止对赖茅产品的运作)副总经理黄海龙告诉记者,从2008年到2010年,“赖茅”在河南无论在价位和市场上都控制得较好。“那时候我们公司卖的产品,最便宜的裸瓶酒的终端价也是48元,盒装酒则一般在百元上下。当时的消费人群也大多集中在县级市场以上,农村市场几乎是没有量的。”然而,到了2011年,随着各式各样的“赖茅”产品的涌入,市场“越来越滥”。随后,在省会郑州和开封、洛阳等地级市“赖茅”开始消失,销售重心开始转向农村。现在还在农村市场销售的“赖茅”,几乎都是售价十几元的“山寨货”。“目前河南市场上,消费者几乎一看到‘赖’字相关的产品就不买账了。我们现在在山东、安徽、甘肃还有福建设立办事处,这几个省相对而言其市场状况和消费者认可度都要好一些。”另一位河南做赖茅的经销商向记者证实。
当河南的“赖茅”在2011年底开始显现颓势时,这一品牌在河北、山东、东北、内蒙、江苏等省还有不错的表现。但到了2013年,受市场环境影响,这些省的销售也都开始呈现下滑趋势。事实上,这种影响是全国性的。“现在仍然在走量,但相较以往并不乐观。”一名江西的经销商对记者说。
在赖茅的经销商们看来,造成赖茅市场萎缩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两点:
其一,“赖茅”产品的混乱。据了解,除了“赖永初”“赖世昌”等赖家后人经营、产自贵州的产品之外,各省都有不同数量的“本地山寨赖茅”,这种产品一般是由本地的企业向当地工商局申请,在“赖茅”这个商标前冠有当地的省市名。由于当时“赖茅”商标归属尚未确定,这些申请在当地工商部门均处于“受理”的状态,而这些产品商标还在“受理”中,便有不少厂家就开始生产自己的“赖茅”产品。更有甚者,有些假冒伪劣的“三无”产品,也在市面上堂而皇之地流通。
另一方面,即使是正宗的赖氏家族的产品,它们之间也没有达成一致的协议,从而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内耗。市场管理混乱,同一品名的各款产品优劣不齐,造成“赖茅”在消费者中声誉越来越低。今年年初以来各大媒体对“赖茅”市场乱象的曝光更是让这种状况雪上加霜。
其二,基于对“茅台迟早要收回这个商标”这一事实,许多经销商普遍存有“做短利”的心态。几乎所有接受记者采访的赖茅经销商都坦承,做这一产品的时候其实很清楚“不可能做得长远”。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经销商大多数不会花大力气去推广品牌,毕竟“你做得再好也不是自己的”。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