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三届一次理事会广东召开。会议刚刚开始,广东省酒类专卖管理局副局长、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会长朱思旭就引用狄更斯《双城记》里的一句话说,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何谓“最好”?何谓“最坏”?朱思旭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当前,市场经济面临转型,酒业面临巨大挑战。然而,市场深度调整也为酒商提供了新的机遇。对于葡萄酒行业来说,更是如此。作为广东酒类发展的舵手,朱思旭思考很多,甚至有人把他称作“达人局长”!当行业进入一个缓增长时期,很多人高呼“寒冬来了”的时候,朱思旭却有着不同的见解。
记者:朱局您好。在行业整体步入调整期的当下,很多酒商都有些担忧,他们觉得酒业已经进入“寒冬期”,而春天似乎来的有些迟,那么,调整期是否等于寒冬期?如何“过冬”?
朱思旭:从白酒行业来看,的确是进入了一个调整期,而且是深度调整;而对于葡萄酒来说,我认为仍处在黄金期,至少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在国内市场,白酒等烈性酒的消费量是平均每年每人57瓶,而葡萄酒则平均每年每人4瓶,在国外,这个比例是11:10。
记者:那您认为国产葡萄酒和进口酒的平衡点在哪里?
朱思旭:从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进口酒在市场的占比为33%,而且原瓶装进口量远远大于散装进口量,还是上升状态;相比之下,国产葡萄酒却在下降。我预计市场真正达到平衡的节点将是在2020年左右,品牌化、品质化会在这一时期真正体现出来,最终可能会达到“五五分成”或是进口酒与国产葡萄酒“三七分”的状态。
记者:我注意到您提到了“节点”一词,您是怎么理解酒水发展周期的?
朱思旭:对于酒类市场有一个说法是“七年之痒”,白酒和葡萄酒是一样的。1990~1997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是酒类市场的第一个高峰期,市场消费量达到800万吨;1998~2004年——“一招鲜,吃遍天”。这一时期,高端酒开始崭露头角,文化酒开始出现,正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2005~2012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谁的资格老,谁就拥有了市场话语权,这时的市场容量已经达到1153万吨。2013年开始到下一个七年,“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那种高增长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市场开始步入深度调整期。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