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喝年份白酒如何避免“不明不白”?业界终于有了鉴别的“笨办法”:厂家不再按过去组合的不同年份的酒灌瓶后拿出去卖,而是把成品酒封装完后再贮存,存放多少年,就是多少年。
去年6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写的消费者报告《虚构的酒龄:年份酒蒙了多少人》在业界引起强大反响。
今年7月19日,在湖南邵阳举行的关于瓶贮年份酒专家研讨会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马勇把年份酒不诚信作为近年来白酒行业面临的三大压力之一。
“白酒企业生产的原包装贮存的成品年份酒(瓶装年份酒)是以传统固态发酵白酒为原料,根据工艺要求,进行必要的陈储、老熟和勾兑,制成成品白酒,再灌装到瓶、罐、坛或其他形式可供直接销售的包装物中,继续贮存一定年份后上市销售,以保证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与生产经营者声称的贮存年份完全一致的白酒产品。”中食协白酒专家委员会初步肯定了年份酒“新规”。
尽管到底哪些香型更适合瓶贮,哪些企业更适合生产年份酒,尚未得出结论,但专家们对全国白酒企业选送的15个不同贮存年份的瓶装成品酒品评结果显示,特别是贮存3年以上的样品,口感更为优雅细腻。
事实上,瓶贮年份酒并不新鲜。泸州老窖、古井贡酒、剑南春等名酒厂均声称,企业早就有包装好封存多年的白酒成品。而湖南湘窖酒业的做法是,白酒封存当年就引入第三方公证部门进行公证。
研讨会上,包括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剑南春等多家名酒企业的60多位技术负责人和白酒知名专家纷纷表示,第三方监管年份酒,是白酒回归诚信的起点。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