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谨慎乐观”的情绪正在白酒行业中弥漫。
本周,第四届中国(贵州)酒类博览会在中国白酒的高地——贵阳举办。与半年前成都糖酒会不同的是,来自全国的酒水生意人终于结束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达成了初步统一:固执的人会永远固执,直到倒下,聪明的人早已找到出路。
酒博会上,酒企带来的新产品和不遗余力的推广成为主流,流行的话题从一年前“传统模式能否熬过这轮调整”转为“如何设计新的模式并使之尽快产生效益”。
此前,15家上市白酒企业相继披露2014年半年报,经营业绩大面积下滑,净利润增长率一项更是“全军覆没”,无一增长。
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行业“一哥”贵州茅台也只交出了一份差强人意的成绩单:上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43.22亿元,同比增长1.3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30亿元,同比下降0.25%。
感到“谨慎乐观”的还有地方政府,在经历了比拼产业扶持政策的阶段后,2014年8月,贵州省政府干脆亲自上阵,带着辖区内众多白酒品牌在全国奋力“卖酒”:这其中既有产业振兴的诉求,也有经济下行的倒逼。
一场关于贵州白酒的保卫战就此打响。这场以“茅台为龙头、地方品牌酒为先锋、地方政府挂帅”的团战,将有可能创下白酒行业的最大规模,同时也将成为白酒品牌走出此轮最惨烈调整周期的一次绝佳的机会。
乐观来自路径清楚,而谨慎源自前路漫漫。
政府入场救市
“政府肯定是坐不住了”,酒博会上,贵州白酒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大多数知名酒企都是国资背景,对当地的经济影响比较大,政府有时候比企业都着急”。
上述协会人士所评价的即是日前贵州省政府牵头举行的“黔酒中国行”活动。为推广贵州白酒,由省政府牵头,辖区白酒企业参加的“黔酒中国行”活动已经走过了广州、杭州、兰州、北京等地。
所到之处黔酒均有大单入账,如在广州签单74亿、兰州签单81亿等。此外,在各站的推广活动中,副省长、经信委等主要领导亲自站台,白酒掌门人亲自上阵推荐。业内评价为“规格之高,力度之大,实属罕见”。
参与过广州站活动的1919董事长杨凌江曾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表达了对类似活动的羡慕——“真心羡慕黔酒,希望四川也能学习”。他告诉经济观察报,“在这一活动中,政府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前是以三公消费为主,现在已经转型为搭台、扶持为主”。
经济观察报了解到,这并不是地方政府的首次出手救市。在此之前,多个产酒业大省相继出台白酒发展扶持政策,如四川宜宾市出台《宜宾市鼓励投资暂行办法》,在土地保障、财政税收扶持、项目建设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投资项目优惠。
该办法提出,宜宾市将优先鼓励扶持名优白酒产业、综合能源深度开发产业、重大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化工轻纺建材产业等八大重点产业项目。
实际上,早在2011年白酒尚未进入调整轨道之前,贵州省就有省级文件出台,将白酒产业列入《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建设黔北、黔中、黔南3个“贵州白酒”品牌基地和仁怀白酒工业园。“政府扶持白酒有助于提振企业信心,”华致酒行董事长吴向东告诉经济观察报,“同时也启发每个企业,在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各方面都要符合市场发展的现状,对于酱酒在未来市场的发展也非常有帮助”。
据了解,政府出手扶持白酒业的发展,既有产业调整的诉求,也是经济下行的倒逼。经济观察报了解到,贵州省经信委在今年3月曾以报告的形式表示,“由于我省白酒产业‘十二五’所定的主要指标过高(产量80万千升,产值1300亿元),加之当前全国白酒行业下行压力加大,完成目标任务异常艰难。”而该省白酒产业增加值占轻工业的比重约为40%左右。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