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由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关村绿谷生态农业产业联盟联合主办,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民族食文化委员会承办的“2015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主题:文化与科技 传承与创新。
杨铭铎、过常宝、、唐英章、王仁湘、洪光住、万建中、王仁兴、刘志琴、张可喜、庞广昌、张炳文,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二商集团、北京大学、湖北师范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的近百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主要围绕食文化传承发展、食品科技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传承和弘扬我国食文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交流,注重宣传和普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娃娃抓起。
据悉,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将每年一届,2016第二届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将于2016年8月举办。
我会原副会长,91高龄的食文化专家李士靖老先生到会祝贺并讲话。
常大林(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会长):在一个群体生命中,“食”受到其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的组织力和创造力的影响。而文化影响,不完全是有利于人的健康生存和发展的,有时候,甚至对人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强调食文化的事实存在,强调从文化的角度对其加以研究,并非哗众取宠,毫无意义,而且实属必要,非常急需。
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是食文化大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天人交往的途径、礼乐教化的手段、政治制度的标志,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和”就是从食文化发展而来的,我国历代文学中几乎没有不描写饮食的。我国现在正提倡传统文化走出去,但在国外我国食文化的精髓无论是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北师大文学院负有传统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的重任,食文化食文化层次多,内容丰富更容易被社会所接收和理解,我们希望与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合作共同推动食文化发展。
高铁生主席:对现代中国人来说,饮食已经迈过了温饱的时期,由卖方市场发展成为了买方市场,个性消费、理性消费是发展趋势,吃如何能更符合生理健康、更有文化、更与环境友好,更绿色是当前食文化要研究和普及的事。食文化是中国重要的软实力要创新发展,成为影响世界,助推文化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点。
杨铭铎(中国食文化研究会资深副会长、哈尔滨商业大学快餐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基地主任、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教授):人类为了生存,首先要 “吃”,从古至今关于“吃”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都从属于食文化,它贯穿于人类的整个生存和发展的历程。
食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涵盖生产方式、生活形态、道德情操、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整套观念 系列制度规定。食文化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为基础的部分。饮食文化与文化相伴而生,相和而成,相随而行,二者共生共存。
万建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饮食本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它与纯粹精神领域的文化和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吃什么与怎么吃绝不仅仅是饮食本身的问题,而是关涉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的饮食习惯里,具体而微地体现出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显著特征。
洪光住(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五谷入仓叫“粮食”,食文化是振兴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力量,两种是相辅相成的。人类对饮食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在需求的推动下在不发展,但有时候食品科技并不是都对食文化起好的作用,这就是传承中出了问题,我们要正确运用科技力量传承我国优秀饮食文化。
王仁兴(中国食品报原副总编辑、研究员):曾侯乙炉盘是我国饮食文化传承发展的见证,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有在继承、创新中传承的有优良传统。
刘志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食文化是中国人精神气相的表现,论语中孔子提到“食”和“吃”71次,仅次于“礼”字,古代厨师的地位很高有君主、王公、宰相。
王仁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考古有一半的发现与食文化有关,但考察的内容不同,食文化一般提出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食文化遗产(物质)的挖掘和保护的问题应该得到保护,比如说盐路、盐仓及有关建筑等,希望有关机构、专家学者能重视起来。
张可喜(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日本在食文化方面特别是“食育”有独特之处,明治时期就有学者提出“食育”比“德育”“智育”更重要。现在在日本,对青少年的教育,除了智、德、体方面的教育之外,还有关于食文化的教育——“食育(Food education)”。日本政府制定《食育基本法》及相关方针政策、计划等,并在内阁府建立食育推进会议,由内阁首相担任会长,12名有关的国务大臣等参与其行政,是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的事例,其经验可资借鉴。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