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年时间,会稽山股价飙涨5倍;自5月28日上交所登陆A股市场,迎驾贡酒连续12个涨停。个体之外,6月12日当天股市白酒板块全线飘红,截至收盘整体上涨4.39%。作为A股市场极具自身特色的板块之一,白酒股群起而动,厚积薄发,为行业回暖注入了更多信心。
众多评论、预测也由此而生,或乐观待涨,或消极看跌,业内外观点各执其词,虽然白酒股成为资金新的追逐点,然而股市有风险,我国股市尤其“不按套路出牌”,让常态思维无法预期它的走向。在酒业君看来,酒业股市飘红渐升,狂醉的背后,幸在酒业建立于实业基础之上,并且保持一个相对健康、稳健的发展态势,而非虚拟经济,才得以抗衡劣势。
与一般公司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特点在于可利用证券市场进行筹资,广泛地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从而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占有率。因此,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往往会将上市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从国际经验看,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几乎全是上市公司,对酒业而言,亦是如此,公司上市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纵观多数白酒企业,上市初衷多数与单纯融资无关,而是期望通过上市来实现企业更多的质变。具体来看,开放的股市平台不仅能为企业提供融资和财富,更汇集了优秀的社会化管理架构、人才、营销以及监督。并不缺钱的白酒企业为何上市?其短板不在资金而在其它方面,因此对基础扎实的酒企而言,如果选对合作对象,找好战略方向,上市便意味着踏出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发展的脚步。
以股神茅台为例。茅台的股神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其背后的必然逻辑是否仅仅与企业过硬的业绩相关?2001年上交所上市,至今近15年。经历了行业“黄金时期”,也备受三公消费打压,2012年更是受到“塑化剂事件”牵连,尽管外界环境不断变化,或好或坏,但茅台整体盈利状况却呈现了稳定持续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并“不差钱”的茅台在上市之初,就学会了利用资本社会化的力量:缺什么引什么。
2001年茅台上市的第一份年报显示,茅台十大股东中,茅台酒厂所占股本比例为64.68%,茅台酒厂技术开发公司占比4%,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占比0.58%,江苏省糖烟酒总公司、北京糖业以及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各占比0.385%。技术力量和糖业公司的入股,显然不是给予茅台资金方面的支持,而是技术、管理及人才的助力,这样的配比使得茅台综合竞争力得以提升。资料显示,贵州茅台2001年以31.39元发行7150万股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以来,十年间市值已增长逾20倍,净利润从2001年的3.28亿元,增长26倍至87.6亿元,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38.9%。
茅台酒厂的股权变化与其战略优化的方向与抉择直接相关的案例枚不胜举。通过上市,茅台补齐了企业发展短板,吸引了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社会化资本、智慧等要素,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加上原本扎实的实业基础,茅台得以在波谲云诡的股市稳中缓升。
纵观整个行业,在酒业高速发展、积累的十年里,中低端制造业和高端营销服务业配套发展,酒行业产业链日渐清晰完善,也愈加稳定。近年来受到大环境因素,酒业整体不振、增速连年下滑,股市白酒板也曾遭遇大跌,持续走低。而近日终于“守的云开”,白酒股展开了较为强劲的反攻步伐,不断小步快走中,板块累计涨幅已近60%。狂醉的股票背后,依托庞大而扎实的实业基础,酒行业似乎有迹可循——扎实而健康的实业基础,永远不会缺乏资本青睐。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