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里生长着的浅浅秧苗,正是五粮液工业反哺农业、产业化助力乡镇人民脱贫奔康的最好见证,它们如同一颗颗“小太阳”般充满着温暖和希望,给周边农户带来企业关怀和温暖,是五粮液产品质量保证、农户们尊严脱贫的希望。
阳春二月,正是春风轻拂、吹面不寒的时节,田间秧苗浅浅,大地一派生机盎然。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教场村的农户,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谁?他们就是给这片青山绿水带来了希望种子的人。
4月3日, 受五粮液集团公司党委指派,五粮液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邹涛率队来到兴文县教场村、长宁县梅白乡、翠屏区李庄镇以及南溪区仙临镇,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调研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情况,督导五粮液践行乡村振兴相关工作。
产业化助力脱贫,更有人情味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山环路绕,邹涛率队首先来到了本次考察的四个目的地中海拔最高、也是最为“特殊”的兴文县脱贫奔康示范区——兴文县教场村,这是五粮液集团今年重点实施村级基地扶贫新模式的“脱贫奔康示范区”。
位于兴文县的教场村可谓是风景迷人,在拥有怪石嶙峋的地貌风光的同时,也拥有层峦叠嶂的青山翠竹,更有潺潺的清澈小河环绕于众山之间,在薄雾蔼蔼中可谓是人间仙境。
金色的阳光下,还挂着露珠的五粮液专用红粱秧苗正在这山林间吸收着这片天地的精华,为着饱满的硕果健康成长着。
前行的车终于在这片青山绿水间停了下来,在当地村委的带领下,赶了三小时路程的邹涛一行踏在了这片净土上。
“今年种了多少亩酿酒粮?长势怎么样?农民们预计收入有多少?乡村道路还有多少没改善?特困户的房屋重建……有什么问题有什么需要就和我们说。”在教场村,邹涛不仅关心基地升级建设情况,更十分在意基地农户的脱贫步伐。
虽然教场村景色宜人,但居住在大山里的村民,也总免不了因交通不便、全靠农耕而带来的生活不便和经济、物资的贫困,更有少数贫困者仍住着不安全的泥筑小屋。
随着国家对农村“振兴工程”的计划和实施,虽已大大改善了村民的交通出行情况和居住情况,但村民经济收入来源和稳定仍没有很好地解决。
这不仅是教场村的现实情况,也是“宜-长-兴”地区多个乡镇的普遍情况。
帮助宜宾市周围的乡镇村脱贫致富,这是作为川酒龙头企业五粮液当仁不让的义务和责任。
从2017年开始,五粮液便开始大规模的“五粮液酿酒专用粮基地”升级建设项目,涵盖“宜-长-兴”地区多个乡镇,还专门成立五粮液有机农业公司专项负责专用粮项目的升级建设、收购等工作。
2018年,随着一粒粒五粮液酿酒专用粮种子的播种,专用粮基地升级建设项目正式执行。
项目通过与农户自主组成的专合社签约、与当地农业发展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关系这两种方式来执行。
面对在田间辛苦耕作的农户,五粮液公司免费为其提供粮食种子,在种植技术与肥药上通过与中化农业合作来为农户提供支持与保障;丰收后,五粮液再以稳定又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农民收购粮食。
五粮液在发展自建基地的同时也产业化助力脱贫,帮助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提升社会效益,使得这一份枯燥无味的基地建设工程更加有血有肉,有人情味。
播种前不担心好种子买不到,耕作时不担心因技术和肥药问题而引起的粮食产量、质量问题,丰收后不担心找不到买主而浪费自己辛苦一年的耕作,与五粮液签订的订单农业,在农户看来可以说是无忧农业。
建设脱贫奔康示范区,深得民心
五粮液为教场村倾注的心血,善良淳朴的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邹涛一行走到教场村基地玉米育苗移栽点,察看玉米育苗移栽情况时,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们都喜笑盈盈,十分热情友好,而对五粮液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真的太感谢你们了。”
教场村因海拔较高,玉米的种植和发展就低海拔地区而言相对晚了半个月左右,现整个教场村玉米种植基地刚全部完成育苗,正进行下一步的移栽工作。
循着田埂,邹涛一行轻轻地走到了其中的一处玉米育苗地,田间的村民正戴着遮阳帽、弯着腰小心翼翼地移植那些娇嫩的玉米幼苗。
仔细看那些玉米幼苗,阳光下的它们青翠欲滴、朝气蓬勃。邹涛与农作村民交谈着,细细了解着玉米幼苗的长势和状态,村民也都知无不答。当邹涛玩笑地问道:“这些玉米的种子是不是免费发给你们的?”村民们激动了。他们争先地说道:“都是免费的、都是免费的,真的是太感谢你们了,还给我们免费送种子,十分感谢。”见此情景,邹涛也笑道:“我们不仅给你们免费提供种子,以后还将免费给你们提供化肥、农药和技术,这样你们就可以更加放心无忧地种玉米啦。”听到此,村民们更是笑开了颜。
正在准备离开之际,同行的一位大哥突然瞥见了长在一角的厚皮菜,想着之前自己在集市怎么也寻不着,在这却生长着这么绿油油的一畦,不禁感叹到:“还是农村的蔬菜新鲜丰富,我寻遍了几个菜市场都没见到的菜,居然在这看见了。”
话音刚落,他自己都还没回过神来,就有村民立即说道:“我马上给您挖两棵来,您带走吧。”这时这位大哥回过神来,立马拒绝道:“不用不用,我只是说说而已,怎么能要你们辛苦种的菜呢?不行不行,不能要。”说着,又加快了往回走的步伐,一转眼已走到了水泥路上。见此,有村民忙朝自己同伴大喊:“快去田里挖两棵过来,五粮液的客人要走了!”顿时,有两名离得相对较近一点的村民立即跑去了那片地,拔了两棵又大又嫩的厚皮菜就朝公路这边赶来,生怕这位客人坐上车跑了一样,连蔬菜根须上的泥土也都忘了抖一抖。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